|
|
|
|
|
|
|

首页

【践行“两山”理论】学校持续践行“两山”理念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8-15
分享到:

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积极作用,承担起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实践的应有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20年来,学校深刻领悟和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坚定“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建设学科布局,深化办学发展新内涵;坚持推进科学研究,夯实“科学研究绿水青山”的价值认知与转化基础;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两山”理念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积极服务长江大保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全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两山”理念落地生根。

领悟“两山”理念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学校对标安徽省“三地一区”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突出应用型深度转型,抢抓新一轮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机遇,助力生态学专业依托“资源与环境”“生态学”博士点建设。聚焦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和长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重要物种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开展系列研究,持续优化生态学学科建设,2018年获批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20年开设生态学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应用型为导向,持续加强生态学科教学研究,聚焦课程思政与应用实践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一山(大别山)一水(长江)”学术学科特色和育人特色,充分发挥生物科学“一流专业”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生物科学大类招生,探索生态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生态专业内涵和专业特色。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改革,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加快发展“四新”建设,促进“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已依托生态学专业建设培养省级“卓越农林人才”1人。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学校生态学专业方向拥有安徽省皖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安庆市林业科技创新研究院4个省级平台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安庆分中心,有“生态学”和“生物化学”2个省级教学团队,“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和“水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创新团队”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依托4个省级平台,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紧密对接国家智慧农业、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和长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重要物种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开展研究,逐步形成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理论生态学3个主干学科以及淡水生态学1个特色研究方向;在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等物种的致濒机制与保护对策,森林病虫害爆发规律及防控策略,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人工繁育、深水围网救护与疾病防治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赋能大别山区域产业振兴绿色发展。聚焦长江大保护,致力于中国长江江豚和柬埔寨湄公河伊河海豚保护,以及我国特色、稀有的长麦穗鱼生态策略研究,提升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探索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围绕安庆市林业产业存在的难点痛点开展木本油料良种选育、高产栽培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促进优良品种的筛选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攻关及转化应用;开展竹林、茯苓、新特优苗木培育、栽培技术研究,推进林业高效经营利用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开展林下种植食用菌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提高林业养护的经济效益,深化绿色发展新路径,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依托人工气候室、公共科研测试平台、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等建设项目,生态学科研平台进一步完善。深化科技小院建设,开启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的培养思路,发挥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关键作用,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生态学专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践行“两山”理念 协同推进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学校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坚持师范底色、打造生态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生态学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生态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全覆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监测、生态调查、环保科普宣传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普活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日活动、引江济巢工程沿线生态调查、长江江豚保护宣传、生态缸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丰富生态学第二课堂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解决生态学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责任担当。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创”“三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生态创业,探索绿色商业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举办讲座、学术论坛、学生俱乐部和社团活动等形式,持续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成为“两山”理念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生态专业教师指导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8项;在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安徽省大学生标本制作大赛等省级B类赛事中获奖40余项。

推动“两山”理念落地生根 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与智库作用

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目标引领、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深度融合、人才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思路,面向省内外,汇聚跨学科人才成立服务团队,积极谋划合作思路。将野生动植物普查、江豚保护与淡水生态研究、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林下经济科技创新等四大服务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地方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经济价值。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生态资源调查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咨询服务,制定生态补偿政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经济政策等提供智力支持。主持纵横向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行业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0余篇,专著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90余项。

紧密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聚焦侧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生态旅游、特色林下经济,为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林业产业研究院近五年遴选立项17个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经费600万元;发布林业科技成果30余项,实现了与安庆市60余家林业科技龙头企业产学研精准对接;组建成立了安庆市林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签约企业63家。

紧密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带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绿色发展需求,聚焦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为流域水生态整治、养殖污水治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018年,与柬埔寨波雷列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柬埔寨伊诺瓦底江豚(简称伊河豚)保护,得到柬埔寨第一联合建设集团75万美元经费资助。承担“安庆河段江豚数量与分布时空动态及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等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总经费1200余万元。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基金1项,省重大专项2项等纵向课题14项,计247万元。获横向课题60项,经费2187万元;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获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收录期刊26篇。

学校深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网络,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社区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学校及学院标本馆面向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共同探索和实践“两山”转化的有效模式。同时,教师和学生积极走出校园,去幼中小学校、社区、企业、田间等开展科普研学。近两年,已开展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村生态振兴科技小院)建设,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学实习。为提升特色应用型生态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重要的建设思路。

学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核心在于打通从生态保护(绿水青山)到价值实现(金山银山)的路径。这需要学校在知识创造(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应用(社会服务)三个核心职能上协同发力,并身体力行建设绿色校园。通过培养具有“两山”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产出支撑“两山”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提供推动“两山”落地的智库服务,最终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撰稿:宋婧        编辑:范龙超       审核:朱昌流   赵丽丽)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