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围绕“生态振兴”关键领域,形成“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人才支撑—社会倡导”一体化工作格局,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全面融合,全面助力生态振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提升高端决策咨询能力 助力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020年4月学校与安庆市生态环境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校市合作,为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污染源普查、重大项目咨询等工作中提供了智力支持,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源环境学院周葆华教授团队自2009年开始,主持编制完成安庆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科学决策提供科学良方。该学院还主持完成岳西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岳西县、宿松县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等相关规划文本的编制工作,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智力支撑。生命科学学院与古井园、鹞落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大别山生态安全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大别山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依据。学校多名博士教授入选安庆市和安徽省生态环境专家库,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治理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 打造区域生态振兴研究主阵地
学校建有农业农村部长江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中心、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减污降碳环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皖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特色资源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地力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皖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和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6个,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生物与医药和材料与化工等服务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硕士点5个,其中资源与环境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环境工程入选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这些平台和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硬软件仪器设备配置充分,在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水生动植物保护、水环境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形成鲜明研究特色,已经成为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研究的主阵地。于道平教授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开展长江江豚保护方面的研究,突破江豚救护与围网繁殖关键技术,并应用于“一带一路”国家水生动物保护。张晓可教授团队围绕十年禁渔、引江济淮和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等国家重大需求的热点问题,持续开展创新性和应用型研究,有力支撑了皖江流域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项小燕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大别山腹地,历经十余载寒暑,克服野外作业的艰苦与险阻,系统开展了大别山五针松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资源环境学院一支由年轻博士和学生组建的“智慧检测体系构建”团队,累计行程2.6万余公里,圆满完成云南省玉溪市、怒江州5个县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野外校核任务。
拓宽生态产业融合渠道 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
学校专门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10余支交叉学科团队,分别与大别山革命老区共建了安徽省怀宁县蓝莓科技小院、望江水稻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岳西茯苓科技小院、种养循环科技小院等12个农业科技小院,为特色产业生态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助力地方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步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环境学院毛晓霞教授团队长期扎根农业农村一线,研发出黑水虻虫沙、蚯蚓粪营养土等有机肥料并实现量产,带动多个精品示范村化肥减量、粮食增产增收。生命科学学院石水琴博士团队针对畜禽养殖粪污难题,持续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践“粪污—有机肥—绿色种植”资源化利用模式,已推广至3家龙头企业,年处理粪污80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应用型深度转型的道路上,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革命老区生态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振兴作出贡献。(撰稿:赵宽 编辑:范龙超 审核:李晨婕 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