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践行“两山”理论】学校深耕“两山”理论实践 谱写生态育人新篇章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8-15
分享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20年来,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两山”理论为价值内核,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生态育人之路。

构建“三全育人”生态教育体系 培养两山理论践行者与传播者

学校以“两山”理论为引领,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入选国家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入选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资源与环境”入选安徽省首批高峰培育学科,与捷克生命科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构建起覆盖环境类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校校、校企、校政、国际”协同四维合作平台,与国内50余家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共建“实践基地群”,引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优质师资与项目资源,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成效。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卡尔西国立大学、捷克生命科学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国际伙伴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资源与环境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课程思政浸润式育人。学校深挖“两山”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价值核算、绿色发展模式等元素,将其有机融入《环境科学导论》《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等20余门核心课程,打造“两山”理论专题课程群。结合大别山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等特色案例库,将安庆县区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本土资源“两山”转化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增强课程的鲜活性与实践性。结合大别山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安庆湿地保护等,开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大别山生态资源价值评估”“安徽资源环境”等特色专题课程或讲座,增强教学的本土性和实践性。

实践平台立体化赋能。学校注重生态价值观实践教学,与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农业企业、环境治理公司等建立了30多个“两山”实践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认知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践”全链条实践体系。依托天柱山、巢湖、庐山等野外实习、生态调查、环境监测见习、绿色产业园区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看青山、算绿账、悟转化”中深化对“两山”理论的理解,相关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能力实战化培养。学校以“两山”相关科研项目为载体,推行“导师制+项目组”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加“节能减排科技实践赛事”“挑战杯科技作品系列竞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从“巢湖周边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的调查”到“‘两山理论’视角下皖西南乡村振兴调查”,从“工业城市环境质量分析及居民环保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到“安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现状研究”,学校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竞赛锤炼能力”的育人模式。近年来,师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相关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其中,“挑战杯”科学作品系列竞赛中获全国累进创新金奖1项,一等奖2项;获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社会宣讲常态化延伸。结合大别山地区特色资源,学校组建“生态科普实践志愿队”,组织师生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两山”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分类等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助力基层干部、企业管理者提升“两山”转化能力。学校获批“碳中和技术”省级微专业,向社会开放实验室、标本馆、展览等,展示“两山”实践成果,获批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经过二十载育人实践,累计培养资源环境类创新型人才5000余名,近80%的毕业生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及周边地区。周俊、韩兰芳等多名校友获评国家优青等人才称号,一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高管、科研工作者、基层环保工作者,共同构成了“两山”理论传播的生动图景。

聚焦“两山”转化关键环节 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

立足“一山(大别山)一水(长江)”两大生态交汇区位优势,学校构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校企联合攻关”科研体系,将论文写在“两山”转化的大地上。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地力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皖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成为服务区域生态治理的“技术中枢”;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的“减污降碳环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则聚焦“两山”转化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展开攻关。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攻关。针对难降解工业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可生化性低、生物抑制性强、含盐量高,学校联合上海大学、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安徽亚泰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安庆市绿巨人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理论分析、小试、中试、扩大试验及示范工程,对园区工业废水高标排放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工程应用,提出和发展了光生电子与嵌入离子的耦合光电环境催化多项关键技术,首次系统阐明了工业固废晶相重构、树脂改性修饰及自组装协同退火处理等先进材料精确制备调控技术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获得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专著1件,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中科院一区论文5篇;依托此项目,参编行业规范1本,获安徽省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支。目前,该技术已在安徽、四川等地4个工业园区推广应用,累计节约治理成本超2000万元,减少碳排放1.2万吨/年,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科技样本”。

以需求为牵引的成果转化。学校教师科研选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应用导向,直接服务于地方“两山”转化实践。近五年,主持1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大量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产出了40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著和技术报告,获省部级科研奖项11项。这些成果为大别山地区及安徽省地方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补偿政策、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乡村振兴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创新“校地协同”服务模式 构建生态治理智力共同体

学校与安庆市共建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学院),相关专业教师作为专家深度参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决策咨询,承担或参与了大量市、县、乡镇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国土空间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与评审工作,将“两山”理论的理念和要求具体落实到空间布局、产业选择、项目安排中。

深度参与生态决策。学校对长江安徽段江心洲生态环境现状、环境管理模式、土地利用方式及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对长江江心洲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江心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四倍效应”、建立江心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产业基地的设想。调查报告《重视江心洲生态环境地位 促进江心洲绿色发展》被全国政协采用,为长江流域中小洲滩生态治理提供了创新思路。

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立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学校长期致力于科技研发和乡村振兴工作,组建畜禽粪便高效资源化利用安徽省科技特派团,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与安庆石化签订总经费503万元的科技开发合同,并多次以省级科技特派员身份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获安徽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夯实生态本底数据服务大别山地区生态保护,学校联合复旦大学,开展池州、金寨等多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调查,发现白冠长尾雉、中华秋沙鸭、安徽麝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供数据支撑;承担大别山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历时180日累计行程2.6万余公里,顺利完成野外校核任务,相关数据将纳入国家土壤资源数据库,为山地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一山一水”,聚焦环境智慧监测、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前沿领域,深化“两山”理论实践,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转化大别山模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持续书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时代答卷。(撰稿:陶雷       编辑:范龙超      审核:夏斐 赵丽丽)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