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合肥召开。大会颁发了202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我校张晓可教授主持的“引江济巢沿线节点湖泊生态风险评估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对策研究” 荣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詹文法教授主持的“集成电路系统芯片(SoC)自动化测试技术及设备产业化”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官叶斌教授参与的“双向拉伸聚丙烯消光转移薄膜技术及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锚定应用型深度转型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中书写出精彩答卷。2024年,学校全年共培育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奖32项,获国家级行业协(学)会奖9项,其中汪德进教授主持的“园区工业废水高标排放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获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石水琴博士主持的“蛋禽绿色低碳无抗高效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协同示范推广”获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一等奖。
深化体制机制革新,释放创新内生“新动力”。学校将科技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落实,通过深化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修订完善10余项科研制度,优化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全流程服务,真正实现了科研管理的提质增效,学校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双突破。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技术转移中心,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更加顺畅。
促进成果就地转化,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以评价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学校将成果转化指标纳入职称评审“快车道”,设立横向科研项目“指标直通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成果转化自主权。政策红利激发澎湃动能,近三年学校专利转化142项,科研成果转化率突破50%,纵横向科研经费到账实现历史性突破,交出亮眼成绩单。
创新“四员协同”模式,构建校地协同“新生态”。深度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协同合作生态,推深做实“校地联动、四员协同”成果转化新模式,组建教授博士精英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实现资源整合与精准对接。学校遴选安徽省“科技副总”、校成果转化专员100余人,这一创新机制成效显著,学校横向科研经费连续翻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夯实创新平台建设,绘就服务地方“新图景”。学校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共建7个研究院、27个省级科研平台,与安庆主导产业高度契合。与岳西县、桐城市等多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企业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多项,获批经费超1000万元,联合申报并获批省级以上科研奖36项。以平台带动创新,以创新汇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能力。
下一步,学校将全力整合校内外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助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通过系统化谋划和精准化培育,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加速实现应用型深度转型,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撰稿:管婷婷 编辑:江伟 审核:刘奎 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