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学校坚持扎根红色沃土 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振兴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5-16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学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遵循“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发展思路,将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振兴作为核心使命。近年来,学校深耕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开展“红色师魂”培育工程,实施“乡村教育振兴领航计划”,组织骨干教师定向帮扶薄弱学校,开发红色教育课程资源库,并通过“大别山教育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力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教育振兴。

构建红色育人体系 培养红色园丁

学校以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指引,将培养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园丁”作为学校的责任和使命,着力为师范生“培师德、铸师魂、强师能”,创新性地提出“学得好,有专长;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这一新时代“红色园丁”培养要求,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清晰地作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以“修德明理、修智创新、修行律己”为目标,坚持课程主导、科研熏陶、实践历练、文化浸润、网络协同、心理引导、管理塑造、服务感召、资助励志、组织引领,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三维目标、三修路径、十大方法”的“3310”新时代“红色园丁”培养新体系。探索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展“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不断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安庆师大模式。

学校累计培养输送教育行业人才近3万人,其中扎根大别山区域从事教育工作者近2万人,占比超过65%,为老区基础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现有教育行业骨干中,校长、副校长4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教授、副教授、高级教师)近1500余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育队伍。

搭建红色教研平台 挖掘红色资源

积极挖掘大别山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基地、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安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大别山分中心、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区域乡村薄弱学校改进及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中心、大别山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10余个教学科研平台。举办大别山教师教育论坛、大别山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和大别山资源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

坚持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开设红色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系列课程,开展“红色铸魂”、红色文化艺术党课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深度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拍摄红色校史纪录片,与黄镇纪念馆、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安庆博物馆等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施顶岗支教工程 赓续红色血脉

2007年学校全面启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师范生顶岗支教工程。18年来,先后派出33批 10748 名师范生深入全省300 余所乡村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学校首创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置换研修与顶岗支教相结合的“望江模式”,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师范生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信念和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先进典型。2022届硕士研究生张晨扎根安庆市特殊教育领域,积极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农村薄弱地区教师成长,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先进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20届本科毕业生储慧霜毅然扎根偏远山区小学,牵头兴办乡村少年宫,点燃山区学生的多彩梦想;2012届毕业生韦文静放弃城市优越工作机会,扎根岳西县包家乡十余年,被孩子们称为“映山红姐姐”,荣获“最美绿色园丁”“安庆好人”“岳西县道德模范”“最美岳西人”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扎根红色沃土,持续擦亮师范教育的底色和亮色,进一步推动资源协同,构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持续在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校地合作融合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为革命老区教育振兴贡献“安庆师大智慧”,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撰稿:赵宽     编辑:江伟      审核:潘锦云 刘奎 赵丽丽)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