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n/2012/1205/c104368-19794707.html
新华网:http://www.ah.xinhuanet.com/2012-12/05/c_113911083.htm
传播文明的“特别天使”
——记安庆师范学院“四成”服务大厅的学生志愿者
在安庆师范学院,有这样一个方便师生的一站式服务站,它叫“四成”服务大厅。四年间,这个服务大厅累计接待学生3万6千人;办理各类业务两万余件,为学生节约各类费用近40万元;每位志愿者每年服务学生至少120小时,服务内容涉及教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各个方面。
四年间,200多位学生志愿者秉承服务宗旨,以爱心、信心、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支撑起了这个全省唯一的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交流平台。
12月5日是所有志愿者的节日,这些大学生以无私的付出,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发起于2010年11月的“爱心雨伞”活动,两年里共借出11880次
周四晚, 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文津楼“四成”服务大厅的门前挤满了前来借伞的学生。100多双焦急的眼睛全都投向大厅里的两名志愿者。
“你好!我需要一把雨伞。”
“请登记你的姓名和院系班级,及时归还。”
在这个晚上,同样的对话,文学院11级的孙颖和她的同伴说了近百次。“四成”大厅的雨伞数量有限,前来借伞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大家渐渐失去了耐心。
“如果有同路的,请合用一把,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雨伞用。”孙颖对现场的同学说道。半小时后,人群渐渐散去,存放雨伞的箱子已空空如也。
“请问还有雨伞吗?”已经下课多时,还有一位同学前来借伞。
“用我的伞吧!”正当孙颖为没有雨伞而发愁时,陈静娴递出了自己的伞。她是人文与教育学院10级学生也是“四成”大厅负责人。为了确保第二天的一项重要会议的开展,下自习后她又来到办公室,检查工作的准备情况。
这个晚上,100多位同学从“四成”服务大厅借到雨伞顺利回到寝室;
这个晚上 ,和孙颖一起值班的同学没有带伞,但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一把;
这个晚上, 她们将近10点才离开大厅,三人撑着一把雨伞。
每一个下雨的日子,带给四成人的,不仅是忙碌,更多的是助人之后发自内心的那一份欣喜。
而这里的每一把雨伞,都是“四成”的工作人员到学生寝室逐个询问,收集而来的。他们仔细筛选后,对可使用的雨伞进行挂牌编码,存在细微破损的他们则亲自修理。连从未碰过针线的男生,也加入了缝补雨伞的行列。
一把把爱心雨伞,不仅是同学们遮挡风雨的工具,更是四成人服务奉献精神有力的证明。
“爱心雨伞”活动从2010年11月发起至今,已经为许多同学提供了便利,仅今年10月份一个月,爱心雨伞就借出了217次。两年时间里,爱心雨伞共借出11880次。
如今,当大家忘记带雨伞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四成”服务大厅,而四成人也一直秉承着志愿服务的精神,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年里,他们累计发放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23983份;无偿为附近高校4384名学生进行等级考试摄像,发放准考证4648份
2012年1 1月中旬,一份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的通知发送到全校各个班级班长的手中:
“各班班长请于12月13—14日到“四成”服务大厅领取《考生报名登记表》,经考生确认并签字后同报名费一并交到“四成”服务大厅,届时有专人在中心收费,中午不休息。
这一份通知每年都会发送两次。而对于“四成”服务大厅的同学们来说,远不是每年两次的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登记与费用收缴。
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电子摄像、缴费到从考试证书的统一发放,都由“四成”服务大厅的同学们进行。同学们所做的,只是登录校园网教务管理系统,在网上报名即可。 而通知各班级班长领取的报名表,也是他们按学院班级将考生信息输入电脑制作而成的。
去年11月,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即将发放。一天,同学们还在温暖的寝室里睡觉,“四成”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早早地起了床,在7点前赶到了服务大厅。
这时大厅里已经飘满了饭香——有三位同学提前为大家买好了早饭,送了过来。大家匆匆吃了早饭,便开始忙碌起来:这一天,他们需要将全校4000多份计算机等级证书进行整理发放。
整理工作一直进行到中午,直到有人送来午饭,他们才暂时停下了手边的工作。“和大家围在一起抢着吃午饭,觉得饭菜都比平时香。”经济与管理学院国贸专业11级的刘海笑着说道。
早在“四成”服务大厅成立前,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着学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工作。继续教育学院设立在菱湖校区,龙山校区的同学需要去乘40分钟的公交才能到达菱湖校区,进行报名。不仅同学们感到劳累,继续教育学院也感到任务繁重。
2008年下半学期,学生“四成”服务大厅成立后从继续教育学院接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证书代领、发放等一系列业务。四年间,他们累计发放证书23983份。
“四成”服务大厅还无偿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等级考试的报名、摄像和准考证的发放工作。四年的时间里,大厅学业教务部的同学们接待报名摄像学生4384人,发放准考证共计4648份。
“四成”的同学们还在团员关系转入、学生医药费报销、招生就业信息咨询等方面,为校团委、教务处、校医院、学校招就处等相关部门提供服务,极大地便捷了各部门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们邀请了4位校长、10位处长和学生“面对面”,在管理层和学生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博古桥、通今桥、励志桥、翱翔桥,——在安庆师范学院龙山校区,每天都有学生从这四座桥上走过。然而,在安庆师范学院还有一座无形之桥,它由40位“四成”同学架起,促进了全校学生与校长的沟通。
“考研自习室缺乏问题如何解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否公开透明?”
“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何处?”
这是2010年10月22日下午,安庆师范学院行政楼一楼会议室里,主持人将学生学习环境、资助体系、校园文化、食堂规范管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宿舍和校医院管理等十几个问题,“抛向”副院长闵永新。现场13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代表在得到闵永新副院长的解答后,又在自由提问环节中与他进行了更多交流。
“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开始于2010年6月12日,至今已邀请到4位校长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每次活动都会事先确定主题。活动举办前的一个月,“四成”的工作人员会在教学楼和食堂前,摆开一块块展板,搭建起咨询台。“同学,请写下你想对校长说的话。”“你认为我们的学校管理还有哪些不足?”“四成”同学们不分部门,都加入到问题的征集活动中。
从最初的十个、二十,到最后的上百,每一个问题他们都用心记录。大厅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包括举办的三次“我与处长面对面”活动在内,已经收集问题3000余条。
“我们对征集来的问题归类整理,从中挑选出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陈静娴说,每次整理出的问题都是同学们最需要解决的,因此他们的整理工作必须更加细致。
活动前的主题确定、嘉宾邀请;活动准备期间的问题征集、整理,乃至活动当天的会场布置,大厅工作人员都做到具体分工,责任到人。
而每次“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现场,同学们关心问题都能得到校长们详细的解答。“在这里我们近距离的接触,感觉很亲切。我们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政法学院11级的陶露这样说道。
除了“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自2008年10月今,“四成”服务大厅还举办了10次“我与处长面对面”活动,邀请了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解答了同学们对奖助学金评选工作、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宿舍管理等方面的疑惑。通过与校长、处长的面对面交流,学生们更加了解了学校,加深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
“看到同学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年已经大四的老成员阮锦运说,看到话筒在场下不停地被传递,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和同学们热情交流的场面,“这一刻,一切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一位现场参与者说:“‘四成’的同学们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座桥,缩短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它让心与心走的更近了。”
他们用微笑,用责任,用志愿的精神,将“四成”服务大厅建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一来到“四成”服务大厅,便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首欢快的歌曲。这里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挂着真诚的笑容,这里的每一丝空气都充满着助人为乐的热情。
“在‘四成’,要的就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助人、乐于奉献的态度。”已经在“四成”服务大厅工作两年有余的陈静娴坚定地说。“在‘四成’工作,既繁琐又耗时,而且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只有凭着一颗志愿服务的心,才能坚持下来。”
“大一下学期,我成为‘四成’的一员。当时只知道大厅是帮助同学们的地方,便加入这个行列。”一个简单而又真实的初衷,让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10级的许爽爽走进了“四成”服务大厅。
随着对工作的熟悉,他了解到“四成”更多的服务项目,“每一项都关系着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让我越来越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四成”服务大厅,成员们收获的不仅是助人后发自内心的满足,更是性格上的磨练。谈到这一点,许爽爽颇有感触:“每次为同学们代购火车票都是对自己耐心与细心的考验。”一千多张火车票,他们需要根据班级、车次、终点站整理登记,分类装箱。
“每次发完火车票都有一种成就感。”许爽爽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事毛躁的性格得到了改善,变得更有耐心更加细心。”
成员们习惯把“四成”服务大厅叫做“大厅”,“就像一个住着五世同堂的老屋一样”,大厅已经成为“四成”人遮风挡雨、分享欢乐的地方。
“大厅的人是同甘共苦过的,忙碌时我们一齐上阵,闲暇时我们互相调侃。” 刘海说,“大厅已经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小家庭。”
“在大厅工作久了,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下课后先来大厅看一看,再回寝室。有时遇到烦心事,会到大厅来,看看同事工作,和他们诉说一阵,心里的阴霾顿时就消散了。”说这话时,陈静娴的脸上带有一种满足和幸福的神情。
“现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大半都用在了大厅,还被室友调侃说‘你已经嫁给‘四成’了吧’。”即使工作繁忙,没时间享受悠闲的大学生活,陈静娴也从未后悔过,“我的专业就是社会工作,想通过大厅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也能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自2008年以来,“四成”服务大厅的志愿者们一直坚持着“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成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成长”的服务宗旨,也一直以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志愿精神,践行着这一宗旨。
在“四成”,他们团结友爱,积极奋取。
在“四成”,他们志愿服务,无怨无悔。
在“四成”,他们以学生之名,奉行志愿者之准则。无志愿之名,行志愿之实。
他们,以个人之微力,向我们诠释了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学生记者 陈忆竹 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