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安庆师范学院第二届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举行专家报告会。西南大学副校长宋乃庆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rkins 博士、安庆师范学院院长汪青松教授、日本东海大学臧俐博士、芬兰专家Lauri Yrjo、台湾教育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钟静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社长王宏凯、钦州学院副院长徐书业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爱若林·邦德博士等专家为研讨会作专题演讲。安庆师范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主持报告会。




副院长王海燕教授主持报告会
全国教师教育副会长、西南大学副校长宋乃庆以《顶岗实习——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闻路子》为题为参加第二届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全体专家作了专题演讲。宋校长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顶岗实习的问题:顶岗实习的概述、顶岗实习的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和顶岗实习的经验反思与建议。宋教授认为,要使顶岗实习工作富有成效,就要在实习内容上,将顶岗实习与开展农村教育调查和中小学教改实验结合起来;在实习环节上,将建立实习基地、选派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调整当前高校课程设置及改革等结合起来。报告还反思西南大学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设想。报告结束后,宋校长就如何处理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派顶岗学生以及学生从教能力是否能通过顶岗实习得到提升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回答。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Harkins 博士作了关于《超越提升的原则和实践:3-4级教育的核心组成》的专题演讲。Harkins 博士介绍了他的越级提升的原则理论。他认为,越级提升的原则和实践是作为三级教育(知识产出型教育)和四级教育(知识创新型教育)的组成而被提出和阐明的。他的分析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讨论的背景,他从技术角度将人类历史社会分为六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和创新型社会,试图从古今社会结构及模式变化探讨超越障碍、从过去到现在、甚至于从过去到未来、未来到现在的互动模式,他认为,如何帮助学生从被动到参与社会文化构建,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寻求一种从混沌到秩序统一的方式非常重要。

国家级教学名师、安庆师范学院院长汪青松教授为与会专家作了关于《科学人文艺术融合与教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专题演讲。汪院长认为,目前我们的高师教育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集中表现在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滞后两个方面。为此,汪院长介绍了安庆师范学院在两个方面的诸多尝试,如我校的人文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以及面向全校学生辅修的艺术教育,这些都是我校致力于科学、人文与艺术融合在现实中的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汪院长还介绍了科学人文与艺术融合的意义:可以培养出复合型与一专多能的人才;可以提高教师的境界,因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三者融合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创新,科学人文艺术的融合,尤其在教师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安庆师范学院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建构在安庆师范学院首创的“双进”工程平台上的。即在对于学院传统的师范类专业,安庆师院和安庆市教育局进行深度合作,推进“中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工程,建设教师职前和职后培养的“共同体”。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名师互聘、干部互派、科研互动、资源互通”,追求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双赢。对于非师范类的理工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安庆师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双进”路径,运用所处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和学院专业力量相对雄厚的“比较优势”,通过校企协作,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高级人才互聘,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与相关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合作开展专项研究攻关,从而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向进入和良性互动。 报告结束后,汪院长还就与会代表提出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专业中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详实的回答。

来自日本东海大学的臧俐博士作了关于《日本新任教师进修政策》的专题演讲。臧俐博士分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本新任老师进修政策的问题,即什么叫日本新任教师进修政策;这项政策出台的原因;这项政策出台后引起的争议及争议的焦点问题;日本政府针对争议问题所做的改善。臧俐博士介绍了日本新任教师进修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即日本在结束了高度经济发展之后的19世纪80年代后,各类学校,主要中小学开始出现了例如不愿上学、儿童之间的欺侮行为及自杀现象等各种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以及素质。在谈到政政策出台后引起的争议及日本政府的对政策修改问题时,臧俐博士认为,新任教师进修政策必须要保障“学问自由”,同时要注意培训形式多样,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及注意发展教师的专长和个性。

来自芬兰专家Lauri Yrjo Johannes Siurala作了关于《教育中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专题演讲。Lauri Yrjo认为,课外学习,即非正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帮助课堂上学习,在教育体系二者应该统一。他反思了芬兰2006年和2008年发生的几起校园枪杀的事件,认为是芬兰现行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尽管在正式教育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是在非正式教育方面却有所欠缺。正式的教育在建构人的健全人格体系中存在着不足,即在课堂上的正式教育侧重对于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对于一个健全人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如社会交往、参与政治、尊重社会道德等。非正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生社会的生存技巧和生存能力。Lauri Yrjo还就如何在网络时代的非正式学习模式,将网络虚拟的社会实践与真实社会实践结合,作了相关说明。

来自台湾教育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钟静教授作了关于《数学课堂中讨论式教学的落实与推广》的专题演讲。钟静教授认为,讨论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相对而言于单向式的讲述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以社会建构理论、脚手架理论等为基础的。在数学课堂中的讨论式教学是启发和引导数学意义的协商,着重了解学生个人对数学家意义的认识,促使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具体活动经验类型抽象化,进行对学生有意义的引导、再发明。教师教育进行的讨论式教学并非即知即行,需要经由实务社群的共同探讨,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师要先掌握教材脉络,在学生中建立讨论文化。对于讨论式教学推广问题,钟静教授认为,则需要经点、线、面的落实。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社长王宏凯先生作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专题演讲。王宏凯社长简要介绍了全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概况,并提出力争使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优质资源的建设者,资产集成的运营者以及教学服务的提供者。

钦州学院副院长徐书业教授作了关于《钦州学院新升格以来面临的挑战探索问题》的演讲。徐书业教授认为,政策依据与社会需求的需要使得教师教育不能被边缘化,而应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当前该校教师教育发展的理念是“师范生素质养成与教育行业的特性相契合”,并对该校进行的全校性的课堂诊断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情况做了具体的介绍。

来自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艾若林·彭德博士作了关于《不断发展的网络故事:使用技术来扩张的故事世界》的专题演讲。艾若林·彭德博士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对学生在线学习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观念,认为儿童不仅是故事的接收者,而且是故事的参与者,通过技术支撑提升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邦德博士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强调学习应该变成学生生活中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也无疑对我们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文/程忠良 图/陈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