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三下乡】人文学院“桐音承梦”暑期社会调研团赴桐城开展实践调研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8-05
分享到:

近日,“青·传承”人文学院“桐音承梦”暑期社会调研团在桐城市龙山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寻访老人们对桐城歌谣的记忆碎片,探寻大众对这一地方文化的认知深度,探索本土文化记忆、代际传承与“文化养老”三者融合的实践路径。

“鼓儿一打咚咚响,兰花妹子你来听,今年花灯多热闹哟!”提及桐城歌谣,龙山养老院的老人自然哼起《花灯多热闹》的片段。调研团成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探寻老人们对本土歌谣的认知深度、情感联结与传承期待。

桐城歌谣专项调查问卷聚焦养老院老人对桐城派文学、民间故事及传统歌谣的认知度、接触路径与兴趣方向。统计显示,在20余位受访老人中,90%能清晰辨识“桐城派”的文学地位,对《打猪草》《六尺巷》等本土歌谣亦有明确记忆。“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书面经典与口头歌谣虽然记忆形态不同,却共同扎根在本土文化中,共同构成了桐城人的文化记忆。”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3)班刘雨谈及调研感受时说。

“是否愿意参与文化主题康养活动?”“期待何种文化康养形式?”“能接受的活动频率是多少?”……桐城文化康养意愿问卷中的一连串提问,意外触碰到老年群体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统计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尝试”将“桐城文化和桐城歌谣”主题融入康养活动,接受度远超调研团队预期。这些发现不仅为桐城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实践路径,也为非遗传承与养老服务的创新融合注入了新思考。

走访过程中,调研团注意到养老院正积极推动本土非遗文化走进老人生活,尤其是以桐城歌谣这一承载集体记忆的艺术形式。“让老人哼唱几句桐城歌谣,再聊聊歌谣里的老故事。”养老院工作人员杭沁沁提到,这些浸润着乡土气息的旋律,不仅能充实老人们的闲暇时光,更在无形中成为唤醒共同文化记忆的温暖纽带。

团队负责人、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4)班喻定月总结道:“尽管受个人因素和时代环境影响,少数老人对桐城文化的认知稍显模糊,但绝大多数受访者不仅熟知本土文脉,谈及桐城派的文章风骨、桐城歌的鲜活韵律时更如数家珍。这足以说明桐城文化在老一辈心中仍扎有深根,‘文化养老’大有可为。”

这场关于桐城歌谣与养老的探索,既是对桐城歌谣的一次“打捞”,更是为“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团队将继续以实地调研为抓手,深挖桐城文化资源在康养领域的价值,推动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共生长。(撰稿:李璠 陶若熙   摄影:张芝溶    编辑:田梦甜  审核:方蓬 赵丽丽 )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