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三下乡】“蓝”途筑梦,“莓”好相约——人文学院实践队赴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8-04
分享到:

近日,人文学院“‘蓝’途筑梦,‘莓’好相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幸福海岸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在蓝莓采摘、装运、分拣等环节中扎根基层,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探寻乡村产业振兴与发展之路。

田间研学:解码蓝莓采摘的“精准法则”

实践队员深入蓝莓种植园开展实地调研,观摩蓝莓标准化采摘流程,了解蓝莓采摘的核心要求。基地负责人程和平强调,保证蓝莓新鲜度和品质的关键在于精准的采摘时机和规范手法:挑选色泽饱满的成熟果,采摘时动作要稳、准、轻。在体验采摘环节,基地员工化身“师傅”,手把手传授实践队员蓝莓筛选与采摘技巧。

实践中,团队还结合专业优势为当地蓝莓产业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即将采摘技巧提炼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助力游客快速掌握采摘要领;适时举办采摘挑战赛,以趣味形式引导游客参与采摘,扩容文旅活动新场景。

车间探秘:双轨品控里的“品质密码”

实践团队成员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基地分拣车间。团队了解到基地目前正采用“智能分选+人工质检”双轨模式进行分拣,即依托智能系统完成检测,对初采蓝莓鲜果及时进行冷冻锁鲜,再由人工按照大小、色泽、品质等指标对冻果进行二次品控。队员们走进车间,手持卡尺逐颗测量果径,将不符合标准的果实归入次级品分类;借助强光台灯仔细检查冻果表皮,挑出残次果;对照色泽分级卡,将冻果按深红、浅紫、偏青等色阶归类,以人工筛查弥补智能分选的细微疏漏,助力果品标准化出厂。

结合分拣数据,团队发现蓝莓果实大小差异明显、中等果占比偏低,这一现象折射出蓝莓种植环节在品种优化和技术调控上仍有提升空间。“不妨尝试为不同规格的果实赋予文化价值,让每颗蓝莓都找到合适的‘表达’,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文化消费场景。”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班汪洪英经过思考后提出。

银发力量:民生温度里的“振兴答卷”

穿梭在基地的田间地头与分拣车间,实践队员们注意到老年劳动力占比高。带着这份观察,队员们主动与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乡村老年群体的就业现状。基地负责人解释,乡村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就业需求迫切,基地为老年群体提供适配型岗位,也有效盘活了乡村人力资源。

实践队员主动走近老年员工,听他们讲述乡村生活的变化,一名分拣员工表示,在基地工作既能赚钱补贴家用,又能和老伙计们搭伴聊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些活跃在田间车间的老年劳动力,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更是承载乡村记忆的‘活态文库’。”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班陈玉婷道出了实践队对“银发力量”的深刻认知。

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成为产业品控的“助力者”,更化身为民生服务的“暖心人”。实践团将继续带着专业敏感,在调研中挖掘乡村产业特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智慧与力量。(撰稿:杨南柯 李佳慧 司佳宁   摄影:胡雨欣 张春萍   编辑:田梦甜   审核:方蓬 赵丽丽 )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