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跋涉2.6万公里 我校科研团队高质量完成云南五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野外校核任务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7-09
分享到:

历时180余天,累计行程2.6万余公里,我校资源环境学院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地力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智慧检测体系构建”科研团队成员先后4次奔赴滇西、滇南开展野外校核工作,足迹遍布云南玉溪市和怒江州的悬崖峭壁、山涧深谷与原始森林。圆满完成云南省玉溪市、怒江州5个县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野外校核任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土情即国情

团队的青年博士和学生是本次野外校核的主力军,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王鑫博士、孙俊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杨雪博士、生态学专业的潘畅博士,是这次任务的重要领队。这群年均32岁刚入职不久的博士们从三尺讲台走到田间地头,用皮尺丈量土层厚度,用手指感受土壤质地,用仪器检测土壤环境数据。他们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把土壤学的课程内容在祖国的西南大地进行温故知新。“云南省的山多地少,耕地尤显金贵,为了全面了解云南这些县区的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我们绝不能放弃任何一块需要校核的土壤类型图斑!”王鑫在野外校核培训现场说到。

准确识别土种 科学调研成关键

承担本次土壤普查野外校核团队的教师及学生在土壤种类识别和方法上总结了一套经验口诀——“岩貌层植四象合,色质新生判真谛”。这套方法显著提升了野外土壤辨识的效率和准确性,并在与地方农业专家和农民的紧密合作中,成功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性的实际影响。团队在实践中首先聚焦“四象”:即考察土壤形成的原始基础(母岩)、记录采样点的地形地貌特征、详细观察土壤的分层结构、以及了解地表植被或作物种植情况。将这四方面信息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能更清晰地把握土壤形成的脉络。其次,团队在野外非常注重“看”与“摸”的直接感知:观察土壤各层的干湿态颜色,亲手感受土壤是沙是粘的质地,并仔细查看土层中是否有特殊物质(如铁锰结核等)。在一次具体的土壤命名核对工作中,团队在某处农田的土壤剖面上观察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特征。为了追溯这些变化的原因,孙俊直接与耕作该地块的农民交流。农民反馈的信息至关重要:这块地已从过去的水稻田转变为水浇地(即种植旱地作物但辅以灌溉)长达五年,主要种植烟草、玉米等耐旱作物。这些实地的直观感受以及与当地农民的沟通交流为判断土壤发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该土种的命名提供了重要证据。

c64b153e414cbb9c752715f270f9a0d

不畏艰难困阻 锚定农业振兴

精准的土壤校核,是藏粮于地战略落地的第一道科学防线,对当地的农业振兴发展具有基石性作用。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地力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成员在云南调研的半年里,经历了寒冬、酷暑,遇到了滑坡、泥石流、车队陷入泥地、定位困难,遇到强降雨,江水漫过公路阻断调查路线……最艰辛的莫过于克服巨大的海拔落差,校核点与点之间的盘山公路是队员们的噩梦。在玉溪某地,团队成员遇到了土壤普查以来最为遥远的校核点,该校核点距离驻地约90公里,来回山路车程约4个小时。“我们中午不休息,争取下午把这条线跑完,赶在下雨之前,能多做一个是一个!”领队潘畅说。学生们异口同声道:“干吧,干吧,老师!我们今天一定能完成这一条校核路线。”“我们组干完了!现在赶往73号点,王老师,我们来支援你啦!”工作群里率先传来潘畅组完成的喜悦之声,他们组又随即赶往临近的校核区域,帮助其他组继续校核……“我们是一个团队,完成土壤校核任务一起回学校!”这句话支撑着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在他乡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bc8d2b0c14e329b3632b184fe55a1d1

这支由安庆师范大学青年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跨越2.6万余公里山河,在怒江峭壁与玉溪深谷间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野外校核任务。他们以“岩貌层植四象合,色质新生判真谛”为科学准绳,用皮尺丈量土层厚度,以指尖感知大地脉动,更在农民田地间追溯耕作变迁——当脱潜土壤的命名争议问题因老农一句“旱作五年”而尘埃落定,正是“实验室精度”与“乡土智慧”的深度融合,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时代担当。面对滑坡断道、江淹前路的险境,这群“土壤侦察兵”在海拔2000米的盘山路上接力驰援。“我们组干完了,马上支援!”的呐喊,让九十公里外的孤点化作团队精神的坐标。他们用180天跋涉证明:土壤剖面里跃动的不仅是铁锰结核,更是中国农业振兴的基因密码;皮尺记录的不单是土层深度,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生存底线。

千里校核,让藏粮于地战略从宏图走进每寸泥土。当安庆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在祖国西南大地锚定“最后一亩田”的数据真相,他们丈量的不仅是国土,更是粮食安全主权;他们校核的不只是土壤,更是农业振兴的根基。这抹青春泥色终将化作沃野良田最坚实的底色。(撰稿、摄影:孙俊 王鑫 潘畅 何蕴祺     编辑:江伟     审核:汪德进 赵丽丽)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