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举起手中的纸飞机,三、二、一,放飞!”五十余架写着“女生不擅长理科”“农村学生见识少”等刻板标签的纸飞机,裹挟着陈旧的观念,从参与者手中腾空而起,划破长空飞向“远方”。4月16日,由大学生模拟政协协会举办的“‘撕下标签,破茧重生’——去标签化”主题活动在文渊楼201教室内拉开序幕,吸引了200余名学生的参与。

活动开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延乔班的赵运文借助丁辉在《中国青年说》中的视频,向学生们抛出两个问题:“你是否有被外界贴过标签?”“这些标签真的能定义我们的人生吗?” 他表示,标签是社会价值层面的一种“规范”,试图左右人们的发展方向,但大家不应被动接受,要勇于突破束缚,主动为自己的人生“立言”。
写标签环节,新闻传播学类2024(5)班的刘佳欣写下了“内向的人不善交际”这一标签,并坦言自己曾因此深陷自我怀疑。当看到其他同学写下的“农村学生见识少”时,她深刻意识到标签背后的群体性偏见。“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剥夺了无数个体的可能性。”她选择将“女生不擅长理科”的纸飞机用力掷出,并表示:“那一刻,我仿佛甩掉了长期困扰自己的枷锁。我希望用实际行动证明,性别与能力无关。”

东苑食堂前的“去标签化”活动板前同样人头攒动,参与学生纷纷写下对偏见的反思,并亲手撕下象征束缚的标签。物流管理专业2024(2)班的刘蕊在撕下“内卷”的标签后,写下“我的人生剧本没有标准答案”这几个字。她认为过度内耗源于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要以自我为中心才能摆脱困扰。“就像人的身高不能决定适合长跑还是短跑,贫穷更不该被简单归因于不努力。”运动康复专业2024级的刘志宇一把撕下“贫穷是因为不努力”的标签道。

活动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延乔班”的李鑫洋表示,此次“去标签化”主题活动不仅让学生挣脱了外界赋予的刻板印象,更启发了他们对隐性偏见的深度思考。“希望最后一张标签纸落入垃圾桶时,能有无数个崭新的自我破茧而出。”他说。
大学生模拟政协协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下开展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重要渠道。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协会发挥理论优势,推动青年学子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撰稿:学生记者 蒋婷婷 马士蕊 摄影:学生记者 宋雨桐 戴妮萍 编辑:江伟 审核:邹斌 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