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家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学习当地红色文化,近日,文学院“红言学堂”暑期志愿服务团前往太湖县西冲村,开展以推广普通话与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实践服务活动。
研究当地方言,助力推普脱贫。为掌握当地方言的特点与普通话使用情况,队员们首先去村民家中发放调查问卷。“找到这里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善他们的发音。”成员翁迎说。队员们发现,当地方言在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外地人较难听懂;一些村民会说普通话,但并不标准。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主要从孩子与妇女入手,引导他们了解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日常交流所必需的普通话。白天,队员们将村里的孩子请到村部里来,与他们聊天,玩成语接龙等游戏,帮助他们养成坚持说普通话的好习惯。成员们还帮孩子们辅导作业,指导他们使用规范的文字。傍晚,队员们来到广场,与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拉家常,宣传说普通话的重要性。“一些阿姨比较腼腆,我们就先跟着她学跳广场舞,渐渐地熟悉了,她们也愿意和我们聊天了。”队员张旭说。

(图为西冲村村民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填写普通话使用情况的问卷)
慰问老党员,传承红色基因。了解到村里居住着一些老党员后,队员们带上了简单的慰问品前往他们家中拜访。西冲村老支书朱进瑁为西冲村民勤勤恳恳服务几十年,如今在家过着安逸的退休生活。西冲小学的退休教师朱道南如今已是91岁高龄,他将一生献给三尺讲台,是许多西冲人的启蒙老师。他们如一颗颗螺丝钉,始终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从他们口中,队员们学习了朱明山、岳中林、黄昌华、莫为庸、黄河清等一批当地革命英雄的动人故事。成员们认真记录和整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英雄事迹。“希望你们能记住当时艰辛的岁月,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努力学习。”朱道南的儿子朱中明说。随后,队员们还拜访了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革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朱明山的家属。朱明山因病早逝,他的女儿向队员们讲述了父亲的战斗经历,并展示了父亲的军功章、老照片等珍贵资料。“我一定向朱明山爷爷学习,以后在放松懈怠时就想一想朱明山爷爷那一辈人的浴血战斗。”队员张瑞坚定地说。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西冲村老党员朱道南家中进行访谈)

(图为朱明山同志在战争期间被授予的军功章)
参观红色景点,不忘峥嵘岁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当地红色景点,学习红色文化。“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在太湖县烈士陵园与马庙烈士公墓,队员们整齐地站成一排,向英烈鞠躬,以表达缅怀、感激之情。“这些英雄有的还不满三十岁,有的连全名都不清楚,”队长汪舒悦说:“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高尚品德。”活动最后,成员们来到了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1947年11月9至12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为开创大别山解放区、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实行战略再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讲解员生动的解说带领团队成员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荣历史,馆内栩栩如生的雕塑和清晰的黑白照片令大家为红军和人民的鱼水情深而动容。

(图为团队成员在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胡氏新祠前合影)
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加深了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传承革命精神的理想信念,增强了自身爱国奉献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学生通讯员 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