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敬敷千里行”“百校千支”思政课主题实践团暑假开展乡贤文化调研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7-09-04
分享到:

根据学校暑期“三下乡”“百校千支”专项项目建设要求,暑假期间,我校敬敷网络服务中心“敬敷千里行”“百校千支”思政课主题实践团在团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了实施方案,在省内5个县城10个村落开展了为期15天的“安徽乡贤文化调研”,深入调研乡贤文化对安徽乡村发展的影响。

15天10个村落,将课堂课题带进日常生活

乡情浓浓,暑假期间团队成员用了15天的时间共走访了省内潜山、宿松等5个县城的10个乡村,开展了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实践活动。期间他们访问了有关专家学者、乡贤名人、当地乡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将课堂课题带进日常生活,对安徽农村尤其是安徽“乡贤文化”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深切感受到“乡贤文化”给安徽农村的物质与精神上带来的巨大作用。

通过走访街道民巷,他们了解到多数“乡贤”由当地村民投票自下及上选举产生,各地乡贤均备受乡民敬重,拥有真挚感人、传播正能量的故事。安徽现代乡贤已渐渐在民众心中树立了一定权威,乡民们信任乡贤并愿意将村务交由乡贤管理。

倾听“乡贤”心声,共谋家乡发展

实践期间,同学们参观了部分乡贤的工作地点的同时,还与多个村落的乡贤开展了座谈,了解到各乡村乡贤工作近年来的运行情况和下阶段工作打算,倾听与会成员对家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发现,如今,在安徽的很多县城村落,都活跃着一批批优秀“乡贤”,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乡土情怀,传播着传统文化,感染、教化身边百姓,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和文明,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调解邻里纠纷外,“乡贤”们还三天两头宣传民生工程、平安建设、精准扶贫等政策,接受百姓咨询,反映群众心声,被干部群众亲昵地成为“文明和谐使者”。

在潜山县,他们采访了一位当地教书的聂国救老师。聂老师义务编写了具有安庆特色的《亲吻乡土》,记述潜山的多种自然与文化遗产,也介绍、赞扬为全县做出贡献的古今乡贤。调查中,他们还了解到在宿松的大多乡村已建立起乡贤理事会,管理规范有效,“乡贤”成了村民们的“知心人”。

乡贤带头促发展。宿松县陈汉乡里,队员们采访了几十年来为家乡文艺事业做贡献的何百流老师,何老师在工作上亲力亲为,不辞辛苦,为全村带来欢乐与荣誉。走访北浴乡时他们得知,乡土医生黄立新放弃县里良好条件,在大山里甘愿当一名赤脚医生为百姓治病。还有许许多多为家乡事业默默付出的人,虽名不经传,但因为有了他们,家乡的建设才能推动得更快,安徽农村的面貌才得以焕然一新。

政府出力建乡贤。在潜山县与宿松县,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员介绍,近年来政府对乡贤文化的发展举措,很多地方建立了乡贤文化馆,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也已逐步完善。

名家指点助乡贤。乡贤文化发展不仅依靠政府的硬实力,更要借助文化专家的软实力——宣传。在潜山县,实践团有幸采访了当地著名学者郑炎贵老师。郑老师也是我校的兼职教授,多次来我校讲座,对皖江文化了解深入透彻。提及乡贤文化,郑老师从古乡贤的代表到今乡贤的事例,再到当今对乡贤文化的投入宣传,娓娓道来,让实践团的同学听后收获颇多。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方济仁先生也接受了此次调研采访,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与经历,都与乡贤文化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次实践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决定要将调研的成果通过课堂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们,并且将继续关注安徽“乡贤文化”的发展,深入思考“乡贤文化”传承及其时代意义,并计划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优秀“乡贤文化”,做一名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姚珂琦)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