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八旬老人赠送书法作品 从教41年不忘师恩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8-09-14
分享到:


 “爱国兴家重育人,灵魂工程百万军。糊口舌根嗤史话,春蚕红烛颂园丁……”今年83岁的李孝田在宣纸上提笔书写,一幅行云流水的书法就这样完成。这是李孝田用他最擅长的书法形式送给安庆师范大学的一份礼物,感谢安庆师范大学的三位恩师。他还亲切地称自己是这所学校“学生的学生”。

蘸水在水泥地上练字 用贯穿一生的书法报答师恩

认字、写字、练字……书法是李孝田的强项,也是他最喜爱做的一件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买不起宣纸的李孝田为了练字,就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写字,等水干了又可以重新写。李孝田说:“有时候满地都是自己写的字,却从来不会觉得累,沉迷其中。后来开始临摹字帖,颜体、柳体、二王的字都练过,写着写着就会把这些字体融合成为自己的风格。”

在李孝田的老家六安霍山,他的书法很受欢迎。政府的通知告示、春节时用的对联、结婚时的喜帖,当地的熟人都会找到李孝田,让他帮忙创作书写。“那时候有很多人来找我写书法,晚上吃完饭就坐在椅子上想诗句,经常想到凌晨一两点,想到就立刻写下来,很享受这种感觉。”李孝田略带激动地说。

“不过后来年纪大了,手脚不灵活,家里人不希望我过度操劳,写的也就少了。”说这些话时,李孝田的声音渐渐变得微弱,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写书法,成了李孝田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李孝田的孙子李传平现如今是安庆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5级的学生,受爷爷的熏陶,李传平自小就练习书法,现在也是写得一手好字。“爷爷常告诉我,以前他们写作文时没有钢笔,本子上的格子特别小,也只能用毛笔写,我觉得不可思议。”

辗转求学 受三位恩师帮助

1936年李孝田出生于六安霍山,由于家境艰苦,他在小学五年级时便辍学了,但对知识十分渴望的他在停学五年后,又重新回到了校园,也因此认识几位良师,其中便有班主任李道生,与当时班上的语文、地理老师,“巧的是,这三位老师都毕业于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如今的安庆师范大学,所以我也算是这所学校‘学生的学生’。”

“时间过去得太久了,有时已经记不清老师上课时的细节,但李道生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教授了我许多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李孝田说。他回忆自己在上学时,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读书是一件奢求的事,但李道生很看重李孝田,给了他很多学习机会。

严厉地要求、时常提点指导、教授人生道理……李孝田回忆起学生时代受过老师的帮助时,感激不尽。在贫穷年代,李孝田形容自己是“勒紧裤腰带地学习”,当时的政府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为学生提供助学金、生活费、伙食费的补贴,他激动地说:“那个时候想着如果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国家。”也正是因为在学生时代受过三位恩师的帮助,让李孝田对教师行业产生了深深地憧憬。

从教41年 仍坚持不忘初心

在李孝田十三岁时,霍山开始了一段扫盲活动,小小年纪的他也加入了这场活动,走上讲台,给农民上课。“那时班上的学生很多年纪都比我大,有的甚至是叔叔阿姨,能给他们上课让年纪还小的我感到十分自豪,更加坚定了我要走上教师岗位的信念。”

李孝田深知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苦,毕业后便去了六安一所小学教书,后来辗转到升入中学教授知识,在被打成右派后,便回到家乡霍山教书,为乡村教学默默付出,这一教便是41年。

在教学资源匮乏的年代,乡村学校缺乏教师,语文、算术、音乐,李孝田常常一人身兼多职,同时教多个科目。41年的教学生涯,李孝田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从政、经商、务农,如今这些学生从事着各行各业。

2017年,李孝田的几位学生还自发前往六安看望他。李传平回忆:“其中的一位学生还说起自己曾经十分调皮,偷别人田地里的玉米、带着同学逃课,但是爷爷从不会严厉责怪他,而是悉心教导。如今他已成为了一位中学校长。”

教师这份工作伴随了李孝田的一生,在他的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老师是能改变人一生的人。正如李孝田所写的书法上那句“爱国兴家重育人,灵魂工程百万军。糊口舌根嗤史话,春蚕红烛颂园丁……”(学生记者 汪习习)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