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礼拜五’就是朋友之间关于诗歌的探讨。”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4)班储子航对“诗歌礼拜五”的印象,而活动中最令他期待的便是与老师们交流的环节。6月18日,安庆评论家协会主席苍耳、安庆作协副主席沙马、安庆作家协会会员余琳芳及人文学院江飞教授与陈宗俊教授出席了白鲸文学社开展的“诗歌礼拜五”活动,围绕“文学创作的生命经验与写作姿态”的主题,与30余名诗歌爱好者共同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文学创作缺乏的不是生活经验,而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苍耳从活动主题切入,以宏观的视角阐述生命经验与生活体验。他强调,创作的导向不一定取决于生命,在形成文学姿态的过程中,创作者的思考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谈到对生活的思考时,苍耳以鲁迅和郁达夫为例,介绍了他们不同的文学姿态。“才华就好比矿藏,如果缺乏思考的火花,煤层无法燃烧,矿藏即无用。”苍耳表示,大家要学习鲁迅等人对生活的感悟,多思考、多学习,转化成自己创作的灵感。
沙马则希望学生能够寻找自己和他人生活的不同点,并将其艺术化地表达出来。“生活和创作都要有起承转合,对生命保持纯粹的思考。”他分享道。余琳芳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从女性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涵义,她强调诗歌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从细微的地方切入创作。

“老师怎么看待文学创作与社会热点间的关系呢?”“文学创作中应该如何分配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比例?”……已有四年诗歌创作经历的储子航非常享受诗歌创作和交谈心得带给他的畅快和欢愉。“与几位老师的交流让我茅塞顿开,能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他表示,自己会在暑期整理一本个人诗集,将生活中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去。
汉语言文学2018级(1)班的杨钧涵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诗歌礼拜五”活动,从参加者到组织者,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她认为不变的是每次听讲后的受益匪浅。“三年里,我在诗歌创作方面进步了许多,老师的倾情指导对我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杨钧涵表示,“诗歌礼拜五”聚集了大量诗歌爱好者,他们相互交流心得、协作进步,不断成长。(撰稿:学生记者 方锴 杨帅 摄影:学生记者 李妍纯惠 栗伊琳 审核: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