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白鲸文学社的社长李潇站在海子的墓前,为墓中的海子诵读诗歌。
27年后,白鲸文学社的成员薛正阳站在同样的位置,正捧着诗集独自朗诵。
三首分别以亲情、生活和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在薛正阳一人的朗诵下,显得无比深情。像薛正阳这样对海子饱含深情的白鲸文学社成员共有50名,4月18日,在白鲸文学社举办的“海子诗歌行”活动中,他们一同在海子墓前朗诵诗歌,用自己的方式去体悟海子的一生。

“我觉得海子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诗人,拥有一套专属于他自己的捕捉事物与情感表达的方法。”说起是如何了解到海子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5)班的薛正阳表示,他与海子结缘于高中时读过的一篇文章。“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海子创作的《枫》与文章情感的完美融合,让薛正阳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热爱家乡、重视亲情、向往爱情……是海子的作品为薛正阳打开了诗歌的大门。

海子曾翻阅过的书本、生活的旧照、用过的书桌……在海子故居中,随处可见他曾经生活的痕迹。几平方的小房间里占据空间最多的,就是书架上陈列的书籍。虽然书的封面大多泛黄,略显陈旧,但每一本都保存完好,无不展现出使用者当年的爱惜。海子的家人表示,这间屋子便是为了展现海子的阅读、写作和生活的状态而建,以供后来的人们怀念海子。
从海子故居出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4)班的储子航手中多了一本精装版的《海子诗集》。对于恰巧20岁生日的他来说,今天的海子之行是一份非常特殊的礼物,而他手中的《海子诗集》更像是一份来自海子的嘱托与馈赠。“我本身也是个诗歌爱好者,又和海子算是大半个同乡,祭奠他对我自己来说更像是在寻根。”
在日常生活中储子航也会进行诗歌创作,而海子对农村的生活印象让生长在城市的他可以更加真切地把握属于80年代的农村意象。“在粉嫩欲滴的花树之下,一位孤独的旅人眺望远方。”储子航表示,一位拥有对生活的热情、情感丰富但如浮萍一般的旅人,这就是他心中的海子。

回忆起第一次前来祭奠海子的情景,如今已经成为白鲸文学社社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1)班的杨钧涵总觉得好笑。在墓前站了十几分钟的她,期待着冥冥之中的感应,最后却是随朋友一起去看田里大片的油菜花。“后来我才明白,被他的诗震撼,为他埋身的土地动容,感染到相似的情绪,原来并不必刻意去谋求时机。”杨钧涵希望,社员们不仅要成为诗人,更要成为一首诗,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像海子珍爱乡村、太阳和泥土,珍惜无法复制、永不重来的生命。
据杨钧涵介绍,自1994年来文学社第一次组织成员前往海子故居祭奠诗人以来,每年的海子诗歌行对于社员来说不亚于“朝圣”。白鲸文学社也一直存有历届社员的诗稿,这种对诗歌的热爱与怀念饱含着青春的热情和诗意的想象。(撰稿:学生记者 杨帅 摄影:学生记者 徐辉浩 审核: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