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棍、绳棍、U形棍、流云簪……仅仅是不同种类的簪棍就已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想要制作一个完美的发簪却不止于此。10月21日下午,华夏文礼汉服社在龙山校区举办手工制作发簪活动。
“你看这个三孔扁簪的簪棍,你可以简单地用一根细铜丝,就能将这些花片给缠绕固定上去。”汉服社工部部长、本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胡洁娣正手把手地为大一的新生成员们讲解发簪的具体做法。金色的铜丝穿过细小的孔洞,不同形状的花片被巧妙地组合叠加在一起,花片上再缀以流苏和彩珠。最后,用平口钳把连接簪头和簪棍的铜丝拧紧加固。一个可以搭配汉服穿搭的古典发簪就做好了。“比起直接购买市场上已经做好的发簪成品,我觉得这种自己DIY的手工制作更让我有成就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8(2)班的江睿笑着说。
在手工制作活动的现场,不少社员都穿着古典精美的汉服,社长赵雅茹就穿着一身明制袄裙。“‘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是我们汉服社的宗旨。头戴手工制作的簪子和身着精美考究的汉服实际上都是为了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赵雅茹表示,对于她而言,如今穿着汉服才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虽然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理解甚至异样的眼光,但是她却很乐意为别人普及有关汉服和传统文化的知识。
蝴蝶、梅花、游鱼、羽扇……为了方便社员们随时取用,各色各样不同形状的发簪零部件被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每一名社员都根据各自的想法制作着专属于自己的发簪。“我在高中时也做过不少的手工,绣过刺绣,也刻过橡皮章。但是做发簪却是生平第一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8的张舒蓉表示,“我觉得做发簪更加需要耐心与细心,每个人的风格不同,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比起得到最终的成品,我更享受手工制作发簪的过程。”
“我们汉服社每年都会举办很多类似的传统文化活动,但是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汉服社社长赵雅茹表示。汉服社希望将来可以和更多的学校社团组织联动,共同宣扬传统文化。(文/学生记者 黄倩 图/学生记者 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