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四史”主题学习活动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0-11-23
分享到:

11月21日上午,化学化工学院在文津楼111教室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特邀曾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基地建设工作的尹瑞世上士与人文学院郝佩林博士,讲解中国原子弹建设的相关历史。活动吸引了近200名学生参加。

活动开始,通过一段视频与学生们分享了尹瑞世爷爷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事业的故事。远在浙江的尹瑞世因高龄且身体不适,无法到现场与学生们交流。在听到要同学生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坚持用录制视频的方式,由儿子代为讲述了他的工作经历。

 “父亲在1960年以工程兵的身份跟随部队来到甘肃核基地,参与原子弹基地的建设。”尹瑞世儿子细致讲述了父亲在基地工作时艰辛而光荣的一段岁月,“当时基地条件非常艰苦,白天风吹日晒,晚上却寒气逼人。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中。”视频中展示的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张张珍贵的奖状,追忆着这位老人曾经的光辉岁月。

在观看了视频后,郝佩林结合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决策背景和历程,详细讲解了大国重器与国家稳定发展关系。他介绍到,在美国的核武器威胁下,毛主席说要举全国之力,最快造出自己的原子弹,保证国家安全。1964年10月,戈壁滩升起一朵蘑菇云,原子弹的声音响彻世界。

“我们学习‘四史’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通过‘四史’去感受民族、亲近政党、了解国家,只有了解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不易,才能真正理解其伟大之处,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郝佩林说。

在提问互动环节,郝佩林就学生提出的原子弹研制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解答。他谈到,第一颗原子弹史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缩影。从国家领导人到科学家,再到基地工作者,无数的人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付出了努力,社会主义建设也在这种全国上下一心的氛围推动下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学习尹瑞世上士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意识。”化学专业2018级(4)班的张弛表示,之前对“四史”了解不多,通过这次讲座不仅更加了解了“四史”,对党也多了一份憧憬和向往。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邀请尹瑞世爷爷和郝佩林博士讲解中国原子弹史,是了解到学院学生的祖父有相关工作经历,并且原子弹研制相关工艺或多或少涉及化学专业知识。“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四史’知识,明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传承红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践行责任与担当,今后为我国科研事业作贡献。”(撰稿:王梓含 肖露  摄影:嵇一然 刘莎 卢静怡  审核:夏宏宇)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