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敬敷网络服务中心学生参与《陈圩志》编纂工作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8-08-23
分享到:

八月,安庆师范大学敬敷网络服务中心的3名学生提前结束暑假,来到了陈圩村——怀宁县首家自然村志的编纂现场,共同参与《陈圩志》的初期编纂工作。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1363年的秋天,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将平日里美丽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鄱阳湖一带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出逃。其中,一支以陈姓为主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便成了今日的“陈圩”。

600多年过去了,国富千山秀,家和万事兴。为响应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号召,陈圩的乡贤们——历届老支书和名流人士,主动肩负起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投身于抢救乡村文化、记载乡村历史、记录地域文化的《陈圩志》编纂当中。

安庆师范大学敬敷网络服务中心学生为了践行思政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用实际行动支持怀宁县首家自然村志《陈圩志》的编纂工程、表达对安庆古今乡贤的敬仰之情,发挥文化产业管理和新闻专业的历史与文化优势,助力编志。期间,3名学生通过入户问询、走访等形式挖掘和搜集具有陈圩特色的民风民俗;调查和整理陈圩古今涌现的乡贤与名人汇成的“军政工艺商学联”名人卷宗;多方面搜集和参考历史文献,追溯完整、准确、系统的陈圩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协助编制近几年陈圩籍人口与家庭信息表等一系列工作。

编修《陈圩志》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这个提前结束的暑假,对于3名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近距离接触了一批眷恋乡土、热爱民间文化与史志文化的乡贤人物,并且在编纂《陈圩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通讯员 刘云)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