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学院举办了一系列 “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主题活动。
探寻雷锋足迹 践行志愿精神
为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因远离父母而造成的孤寂、失落、焦虑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3月25日,教育学院团总支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了安庆市芭茅巷社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们开展了一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早上8点,志愿服务队的全体成员在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芭茅巷社区。在此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已经初步了解到该社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数、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志愿者们首先将提前准备好的心理分析量表分发给这些留守儿童,并帮助他们完成量表。随后,志愿者们根据量表情况对留守儿童们进行了心理分析与辅导。之后志愿者们带领留守儿童一起玩“手拉手”和“蜈蚣翻身”的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孩子们的脸上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一阵阵欢声笑语回荡在教室里。志愿者服务队还设立了“知音话”信箱这一环节,引导留守儿童大胆说出心里话,并倡导他们主动给父母写信。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表示十分想念他们的父母,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却又不知如何倾诉。针对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志愿者们还配合社区心理咨询师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据负责人透露,此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结束之后,他们还会随机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长期调查,以保证活动的时效性。
活动中,志愿者们进一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教会他们如何有效沟通和倾诉,积极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努力践行着“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发扬雷锋精神。
讲述雷锋故事,凝聚时代价值
3月24至29日,教育学院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举办了首届“迎春杯”演讲比赛,演讲内容紧紧围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这一活动主题。3月24日晚,教育学院团总支及学生会学习实践部的工作人员们早早地来到了比赛地点A301教室布置现场,有的写黑板字,有的悬挂院旗,有的调试音响设备,一切进行得井然有序。随后,参赛选手们陆续到达现场。在主持人精彩的开场白下,比赛正式拉开帷幕。选手们用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的语调,或激动人心或感人肺腑的语言,深情讲述了一个个雷锋故事,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无形中使大家的心灵受到了雷锋精神的深深洗礼,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经过层层比拼,初赛共甄选出十名选手进入决赛。3月29日,“迎春杯” 演讲比赛的决赛举行。决赛分为主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个环节。在主题演讲环节,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雷锋故事,而即兴演讲的主题多与时下的实事热点有关,如共享单车和聊天中大热的表情包等等。参赛选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表现十分精彩,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许多同学在赛后表示,不仅要学习雷锋精神,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无私奉献社会,弘扬雷锋精神
3月27日下午,教育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实践部联合安心工作室共同举办一场义务心理测量活动,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义务心理测量。活动在安苑食堂外场地开展,下午三节课后,正值人流高峰期,工作人员们积极向过往的同学宣传此次心理测量活动,并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参加。本次心理测量包括人际关系、情商、人格气质、恋爱风格等多种类型。参与者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各项心理测量量表,随后安心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们根据量表情况对参与者进行心理分析和答疑解惑。最初,有些同学对心理测量存在认知方面的误区,认为参与心理测量的都是心理存在一些问题的,但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后,同学们很快纠正了自己的认知偏差,积极参加了此次心理测量活动,并通过心理测量更全面地认识了自我。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在活动展览区的展板上写下心灵寄语或雷锋月寄语,发表对活动的看法或是对雷锋精神的认识。
通过此次的心理测量活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充分利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他人更好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同时向他人传递了爱心与关怀,这更是弘扬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雷锋精神有着广阔而深沉的内涵,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代号,而是新时代人类追求和谐的象征。教育学院组织的“雷锋月”系列活动载体丰富,特色突出,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此次“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系列活动,一方面展现了教育学院学子优良的思想政治面貌和风采,在全院形成共同的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另一方面,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的热情,弘扬了雷锋精神,形成了良好的校园道德文明风尚。(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