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从懵懂青年到不惑中年,转眼已经在学校度过了二十几年。在学校开展庆祝办学120周年系列活动之际,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经亲历了百年校庆、开辟新校区、更名大学等学校发展史上这些不平凡的事件,更想起当年一批风华正茂、共建龙山校区的同事们,现多半已经退休,还有一位已经故去。在自己的电脑文档中,搜索出当年新校区启用时写就的一篇文字,未做任何文字修正,谨作为对那段艰难而又快乐岁月的纪念。】
“你们已经在新校区上班了?怎么可能呢?去年路过时还是一片荒地呢!在逗我吧”?不仅社会上有人这样猜疑,连参加新校区建设的人都感叹:当初真担心到预定的学生入学时间,新校区还只一片荒草包围着一座孤零零的图书馆!甚至就在离9月23日学生入住前不到十天的时候,一位关心我院建设的安庆市政府领导还站在土方堆积如山的学生公寓工地上为我们担忧:这个样子,学生怎么进来?
的确,一年半前,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只有东一间西半间、杂乱无章、拆得半拉子的民房和胡乱堆放的拆迁垃圾,穿行在长满齐腰深的杂草间的小径上,不时会惊起栖息其间的野兔和野鸡。
但今天,扑面而来的是气魄宏伟的教学楼、造型独特的图书馆、成片的学生公寓……更有大步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上的一群群欢欣鼓舞、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这一切使人不得不相信——这里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园!
是什么创造出了这样的速度,带给人们这样的猜疑、担忧?这样的惊喜与兴奋?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近了各工程施工工地、走近了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不抓紧,能行吗?”
“不抓紧,能行吗?”承建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教学楼和图书馆工程的公司负责人既骄傲又略带埋怨,“你们学院的领导,也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三天两头往工地上跑,丁书记、汪院长好几次在外地出差回来时专门拐个弯过来突击检查;建设办公室的几位,更是经常用鞭子在抽我们”。他向我们出示了一张画满红蓝两种颜色圆点的表格。“这是记录天气的晴雨表,涂满红色的圆点代表晴天,涂满蓝色的代表雨雪天。”粗看上去,代表雨雪天的蓝色圆点竟占了表格的四分之一左右。果然,自2002年6月4日图书馆工程正式开工至2003年9月16日文科院系进驻新校区,影响施工的雨雪天气有114天。扣除春节期间的短暂假期,工程有效工期仅340余天。“按照正常的操作,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教学楼,都至少还需要四五个月的工期。”
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有一个非常时期——今年4月底到6月上旬,为了有效地抑制“非典”疫情,全国各地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控制人口的流动。而新校区所在地位于安庆市唯一一例非典患者的发现地怀宁县,形势更加严峻。“安庆市建委、怀宁县建委等主管部门都给我们发了通知,要求工地的工人只准出、不准进,那个时候正是工程需要上人的时候啊!”
考验着建设者的不仅仅是“非典”和雨雪天气。2003年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江淮大地又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在39摄氏度以上的天气近20天。据《安庆日报》下午版报道,8月1日和2日,城区出现两起因高温中暑导致死亡的事件。而与此同时,多年未见的因电力不足而导致的拉闸限电又重新出现,虽经院、市领导的多方协调,新校区所在地仍停电近一个星期,使各类工程机械彻底瘫痪、无法使用!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为抢抓工程进度,各工地根据学院的强烈要求和安排,早起晚睡,在停电时甚至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来推动工程建设。“最热的几天里,晚上的温度都有三十好几度,工地上又没有空调什么的,有空调也因停电用不上,工人们整个晚上都无法入睡。”新校区的每一个工地均有工人因中暑而倒下。“我们真是按照学院的要求,把大学的工程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的。”
“真得感谢你们!”
“该感谢的不是我们,是你们学院的人。过去有一句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他们不是,他们是一群用智慧工作的人。”
“图的是为子孙后代做点事”
能感染施工单位情绪的“书生”不仅是智慧的,也应当是真诚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我们大都是接近五十岁或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其他指望?已经走到头了!到新校区来两年多时间,从头到尾,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光来回坐车就要跑五六十公里,天天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跑,年龄又大了,晚上回家经常腰酸腿痛的,根本顾不了家。现在好了,路修得差不多,可以用车跑。原来跑工地都要用双腿走,鞋子都跑破几双了。虽然学校每个月还补助点野外工作补贴、手机费,但我们还不缺那点钱。再说了,补助的那点钱加起来也还不够付手机费的。图什么?图的就是因为这件事有意义,图的是想为学校做点事,图的是为子孙后代做点事,问心无愧地做点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声音很平淡,但这种赤诚的心声令人感到震憾,也让人懂得了什么是精神力量。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是一个由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没有编制的临时机构。从2002年农历正月初十在大龙山镇租用的民房开始办公以来,办公室的门只关了7天:从2002年腊月二十八日到2003年正月初五。
“施工管理的事都好抓点,主要是要求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质量、抢抓工期,按照丁伯华书记‘抢晴天、抓阴天、战雨天’的指示,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捆在一起,共同根据学院确定的建设目标,科学地制订施工方案,合理地安排工期。”话虽这么说,但将新校区三十多个工地、二十余家施工队伍的交叉作业在安排上到统筹兼顾谈何容易,就像一位院领导曾经拿家庭装修房子来打比方:家里将做好的房子装修一下,都要脱掉几身皮,何况新校区这样的系统工程?
“难的是与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而我们的人手稍微少了点,特别是专业人员少了。”
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我院具体从事新校区建设的工作人员是最少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成立时只有连兼任办公室主任的院领导在内的6位同志,后来陆续增加了一些人员,但连班车司机在内也只有12人,而从事建筑专业工作的仅3人。据了解,省内唯一一家新校区建设走在我院前面的合肥工业大学,具体从事新校区建设的工作人员有17人,而他们校内还有整套的从事工程勘测、设计、监理的专业资格人员随时听候调遣。
且与其他高校相比,我院新校区建设的难度更大:绝大多数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大都是“在白纸上做画”——政府已经做好的拆迁安置工作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学校只需进行规划建设,而我院新校区的建设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必须边拆迁安置边搞建设,且水、电等市政设施也必须从头开始。虽然拆迁安置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但工程建设与拆迁清场之间矛盾需要通过大量、耐心、细致工作来协调。特别是失去土地又无一技之长、暂时生活无着落的一些当地居民,经常和施工队之间为货物的装卸一类小问题发生矛盾。问题虽小,却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社会的稳定,连当地政府对这些事也有些束手无策,但是新校区建设办的同志把这类问题处理得妥妥当当、各方满意。在建设过程中,当地居民与施工企业因利益关系也曾发生过几起较大规模的纠纷,而在混乱的集体斗殴事件中,新校区建设办的工作人员在遭受石块、砖头袭击的情况下,仍从维护学校的利益出发,不仅竭力平息事态的扩大,而且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赶来维护秩序的公安人员。
作为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除工程涉及的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建设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主管部门省教育厅外,还在土地报批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省、市、县、院、镇各级政府和土地、林业、供水、供电、交通、电信、财政、计划、税务、规划、环保、消防、公安等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可谓是庞杂琐碎、千头万绪。而这些部门的协调工作,大都是由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具体去开展的,并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几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由于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加上我们能力有限,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新校区仍存在不少小问题。如学生已经开始上课了,但电话、网络还要过一星期左右才能使用,有线电视建设还没有开始,师生入住后对教学楼、青年教工周转房等工程提出了不少整改意见和有益的建议,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注意。”
没有人去强调新校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的1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中已经有8万余平方米的建筑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如何从无到有的,但有人强调“建设安庆大学是学院的发展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没有学院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全院师生的参与支持,没有各级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我们的新校区不可能有今天。”
“民心工程”
“安庆应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安庆应该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安庆应该有一所层次较高的大学”。这是2002年5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方兆祥同志在我院主持召开调研会发言时强调的三句话,他还对与会的省、市、县领导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强调:“支持安庆师范学院的发展就是支持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支持全省发展的大局。”
“安庆一定要建设大学”,“安庆一定要建成大学”,“安庆一定要快速建成大学”,这是2001年6月,时任安庆市委书记的赵树丛同志在市政府主持召开的我院新校区选址论证会上的讲话重点。
“建好我院新校区、筹建安庆大学,这不仅是我院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皖西南人民世代的期盼,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民心工程,能成为大学的建设者,是我们这代人的光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院党委丁伯华书记在2001年4月召开的安庆大学(筹)建设启动暨逸夫图书馆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是社会各界对建好我院新校区、筹建综合性安庆大学的殷切期望与宣传鼓劲,更是建设过程中的实际行动:
学院将新校区建设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新校区的一切工作,都直接属院党委、院行政的集体领导,重大问题均由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直接报院长办公会、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党政领导定期不定期地亲自到新校区各工地检查工作;院内各部门、各单位或直接参与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或为新校区的建设出谋划策、或通过各种形式对新校区工作的人员进行鼓励、肯定和支持,同学们也或自发或有组织地到新校区参观考察并进行宣传……全院师生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新校区建设中的每一进程,与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们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为新校区的建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则对大学建设中的有关事项“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多开路条(原安庆市委书记赵树丛语)”,简化程序,简化手续,特事特办。当地群众更是从“办大学是造福万代的事”的简单思维出发,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省教育厅负责人“将尽力对师范学院新校区的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的铿锵表态,才有了省土地管理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所说的“安师院新校区的土地征用报批创造了安徽省土地征用报批史上的最快速度”,才有了市政府对安庆市城市发展规划的重新修订并规划建设以安庆大学为主体的文化教育、生活居住为主的龙山——月山综合性组团,才有了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学的事,我们随叫随到”的热忱服务,才有了1000余名当地群众自己动手拆除了世代居住的房屋并将5000多座祖辈的坟墓顺利地迁出了新校区……
人心齐,泰山移,安庆师范学院人正在书写着时代发展的风流篇章。虽然个人的生命如白驹过隙,但历史将在铭记一百多年前安徽大学堂开启了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源头的同时,必将浓墨重彩地记录下这段开拓的历史,必将镌刻住以下几个时间:
2001年10月18日,安庆师范学院新校区正式定址于怀宁县大龙山镇,省政府批准以安庆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综合性安庆大学。
2002年4月19日,安庆大学(筹)建设启动暨逸夫图书馆奠基典礼举行;6月4日,工程正式开工。
2003年9月16日,安庆师范学院文科院系进驻新校区;9月23日,第一批学生正式迁入新校区。
“深林含古校,碧水荟文华”,展望不久的未来,在水木清华的大龙山麓、凤凰溪畔,一座莘莘学子的理想家园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新的惊喜。我们坚信不疑。(孙根华,于2003年9月28日凌晨5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