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资源环境学院在社会服务中实现科研和育人共赢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4-05-09
分享到:

在60多个月的时间里,完成20余项社会服务项目,平均三个月就要完成一项,这样的效率令人惊叹。成立至今,仅有8年历史的资源环境学院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发挥专业特色,利用自身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社会、反哺教学育人,办学道路越走越宽。

发挥特色,科研成为服务地方的纽带

将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不仅是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优势,也是学院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为社会服务,增强师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师生科研能力和水平。”院长周葆华说。学院设置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环境工程和旅游管理4个专业和一个环境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应用性强,学科交叉优势明显,值得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多,社会服务空间广阔,可以涵盖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环保咨询及节能评估等多个方面。

岳西生态县建设项目是资源环境学院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学院第一次与岳西县地方政府合作,研究编制了岳西县姚河乡的生态乡建设规划。因为前期姚河乡的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以后的四年里,学院先后与岳西县合作了20余项。涉及的区域有村、镇和县多个层次,内容涵盖生态建设规划、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社会服务项目不但要保证质量,还要切实可行,接地气。” 周葆华院长说。

实际上,地区发展规划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岳西县,资源与环境学院还承接了安庆市“十二五”节能规划、怀宁生态县规划、桐城双新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项目。积极参与了包括安庆“十二五”旅游、宿松县洲头乡旅游、安庆市乡村旅游规划等项目。另外,还对岳西县智慧旅游进行数据采集工作。这些项目的完成质量得到了专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

研制区域专项建设与发展规划是资源环境学院社会服务的一大特色。但是,学院的社会服务项目不仅仅局限在规划领域,还积极发挥环境工程学科的工科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积极开展院企合作,在合作与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能力。近几年,经学院推荐并被上级主管部门遴选省级科技特派员2名,市级2名,近7名老师在企业或者政府机构挂过职。申报国家专利5项,获得安徽省“固定资产评价节能评估资质”,而这个资质在安庆市仅有三四家机构拥有。

学院还一直和安庆市胡玉美公司、菱湖涂料公司等多个企业开展合作。他们长期对胡玉美公司水质情况进行检测,并就水质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向菱湖涂料公司转让专利技术,推动科技技术走进市场。特别是2013年,学院与安庆石化公司就“新型带锈防锈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进行合作,并获得52万元的项目研究资金。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决机器生锈被腐蚀的问题,通过开发一种水性带锈防锈涂料,将它直接涂饰到机器上,一方面对机器本身的锈层进行钝化,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内部结构进一步锈化。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下一步将会投入到企业进行试点。

近年来,学院在社会服务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有些单位主动来校寻求技术支持。在2013年,学院科研项目更是取得突出成就: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签订社会服务横向项目6项,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万元。

知行合一,科研反哺教学提高育人质量

连续六年“挑战杯”获奖,其中两次荣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次获得全国三等奖,安徽省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并且,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大赛中荣获累进创新金奖,而这个奖项在全国仅有15个。

2008年,资源环境学院开始参加全国“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大赛,连续6年均取得名次。学院老师在做科研项目的同时,也积极带领学生参与进去。

“一个项目需要做很长时间,第一届就能成功,太难了。”一直负责“挑战杯”项目的陈书琴老师感慨道。2008年,陈书琴承接了中国环科院的子课题——《流域表土营养盐空间分布及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基于巢湖周边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的调查分析。巢湖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近年随着环境的破坏,污染问题日渐严重。课题旨在通过对巢湖流域不同地区污染情况进行定点、定时的数据分析,找出污染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为巢湖流域的环境治理奠定基础。刚接到课题,陈书琴就带领6个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从2008到2013年,历时5年,陈书琴一直对这个项目进行跟进,学生也从08年开始换了一届又一届。正如陈书琴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011年,这个项目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并于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大赛再获累进创新金奖。同时,以这个课题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安庆破罡湖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危害调查研究》,在第四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中获一等奖。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一直是资源环境学院的品牌专业,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多参与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安徽省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及节能减排对策研究》这个课题就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近年来,雾霾天气现象十分严重,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作为农业大国,农用机械的使用对环境恶化也有着很大影响。而这个课题,就是为了引起社会上对使用农业机械排放污染的关注,并为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这一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参与课题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到安徽省的各个农村,就农业机械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安徽省农村特有的地理情况,调研的数据很好地反映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现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获得2013年全国“挑战杯”三等奖。

老师申请课题、学生跟着老师做课题,并撰写课题报告,参加各种比赛,这样一种良性的教学机制在资源环境学院早就习以为常。湿地环境污染分析调研、生活垃圾处理、雾霾、空气污染等等,这些与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热点话题,都是学院老师学生关注研究的对象。学生在科研中提升了专业水平,也增强了环保意识。

从无到有,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领导重视,学院支持,老师有干劲,良好的团队氛围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学院就是一个集体,各个老师之间团结合作,置身于科研当中,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经田说。

2006年,资源环境学院从原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中独立出来,并以环境科学专业为基础创办了环境工程专业,以地理科学专业为基础创办了旅游管理专业。这样一个年轻的学院,是如何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承接如此多的项目呢?学院成立之初,多是从事一些纵向项目的研究,而横向项目几乎很少。为此,学院充分利用挂职教师这个平台。挂职老师了解到政府或者企业有相关项目的时候,会主动联系对方,自我推荐。从一个个小项目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同时也渐渐彰显学院的“特色和声誉”。“我们的作品要有高度,讲究规范有特色亮点,要能代表安庆师范学院的水平。” 周葆华院长在主持每一个项目时,都以高标准要求团队。正因为这样,不少地方部门和企业有需要,就会直接与学院联系。

经过洽谈,接到项目后,学院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成立课题组,协同完成任务。大部分科研项目,仅凭一己之力想要做好,是很困难的,必须团结合作。所以,每个项目都有至少两名老师合作完成。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关键是人才。近年来,资源环境学院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致力于方向的凝炼和学术团队建设。目前,学院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博士及在读博士19名。同时,学院还通过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环境。仅2013年,开展学术交流就达到10余次。并就撰写项目申报书的完善工作,向外校专家“取经”。这对2013年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院引进博士的同时,也积极鼓励他们加入科研项目的研究当中,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安乐生和宋磊都是2012年引进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两年时间,他们便独立接手了《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的氨精制扩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顺利完成评估报告。“这是我来校后做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成果也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同,对我们也是一个鼓励。”安乐生博士说。

不仅仅是老师,学院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传帮带”是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直接表现。只要老师有研究课题,学生就会主动找老师进行沟通,争取跟老师做课题的机会。而一般低年级的学生都会由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带着他们来做项目。为此,学院还成立了20个人的科研小组。

左月是来自2010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一直跟随老师做科研项目。那段时间,她经常出入实验室,有时在实验室一待就是整整一天。“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让我获益非浅。”左月在做科研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除研究的课题在“挑战杯”中获奖以外,2013年,她还获得“绿色未来奖”的荣誉。这个奖项是由北京绿色未来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共同合办的,并且在全国仅有20个名额。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直是资源环境学院的重点工作内容,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增强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服务社会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达到了科研和育人双赢的目标。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社会服务推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强化人才培养,切实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为实现我校‘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多做贡献。” 周葆华院长说。(学生记者 胡小玲 吴云霞)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