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不辞南疆万里远 宜城取得教学经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4-01-03
分享到:

不辞南疆万里远 宜城取得教学经

——新疆和田地区赴皖双语教师培训班在我校学习纪实

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12月里,98名新疆班学员进行了毕业考察,在3分钟的模拟课堂时间里,他们或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或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进行了授课,有时还配以肢体动作进行解说,依次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是新疆班学员在我校的最后一节课。在展示中,他们大多已经能够用流利的汉语进行教学,并且善于调动课堂气氛。目前,70%的学员已通过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简称MHK水平测试),教学能力极大提高,实习试讲得到宜秀区教育局领导以及各实习学校教师的一致认可。而两年前,他们刚到学校时,只有8人会说简单的汉语,大多没有教学经验。

远离家乡万里,生活、学习困难重重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安庆相距近万里。他们从皮山县不远万里来到我校,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接受双语培训,成为一名汉语老师,用汉语向家乡的孩子进行教学。根据未来不同的工作需要,他们被分为两个班,1班学习初中汉语教学,2班学习幼儿园和小学汉语教学。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祖国的东部,接触到大漠以外的世界。安庆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这里的树四季常青;这里的风不夹沙石;这里的山挺拔俊秀,还覆着绿草青松;这里没有沙漠,放眼望去都是长满青草的土地。这里的空气湿润多雨水,他们的皮肤因此变得滋润。但由于气候差异过大,许多学员也因此出现了身上起红疹、呼吸道不适等过敏症状,体质较弱的甚至会经常生病。

皮山县是维族聚集区,汉族人只有2%左右。他们在维语的语言和文化环境里长大,对他们来说,安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语言不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完全不同,更没有亲人可以依靠。很多女学员已经身为人母,为了学习汉语教学只好离开孩子,有的学员孩子才4个月大就被迫断奶。来安庆上学时,热汗古丽•买买提的孩子才两岁大,因为太想念孩子,她经常在教室里掉眼泪。

虽然98名学员均来自皮山县,但在来我校之前他们并不相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安庆,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互相之间也不够熟悉,难免会感到孤独。“刚来的时候我分不清方向,常常走错路。因为汉语不好,也不敢走太远,怕找不到回寝室的路。”1班的布威奥热姆说。“那时觉得很孤单,特别想回家。”

这些学员中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已经34岁,他们中的大多数已踏入社会好几年,让他们重新走进课堂、拿起课本已属不易,如今还要学习汉语,更是难上加难。“学习汉语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难。刚开始听课的时候,很少能听懂老师上课的内容,大家很不适应,因此课堂氛围也不够好。”布威奥热姆说。

因为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对家人的思念以及陌生的语境,他们一开始情绪不高,普遍有一种孤独感,这成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最大阻碍。

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方案

这些现象,文学院配备的两位班主任王业明、黄晶晶都看在眼里。于是,两位老师开始主动和学员们聊天,去教室、去寝室、加QQ,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内心想法,同时也有意识地增加学员们用汉语交流的机会。

“就是要想法子让他们开口说话。”黄晶晶说。在了解学员的过程中,她深切感受到了学员们的不易。“我也是个孩子的母亲,能够理解她们想念孩子的那种感受。她们如此珍惜这次培训机会,甚至是寄托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非常大。”黄晶晶说。她经常联系新疆班任课老师,了解上课进度和学员的接受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张俊是“教师口语”这门课的的授课老师,她也察觉到了学员们的不适应。“他们因为听不懂说不出,对汉语产生了抵触情绪,更加不愿意说。”张俊觉得,首要的事,是让他们开口说汉语。她要求,在课堂上只能用汉语交流。“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学员们特别喜欢歌舞。在自编教材的第一课,我就设置了关于音乐的对话学习。”学员们上课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就转为用歌声或者舞蹈表达,课堂气氛慢慢开始活跃起来。

使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后,学员们的接受度明显提高,但新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学习抽象词汇的时候,学员们很难理解。“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他们却没有听过。”张俊说,“歌词‘谁把你的长发盘起’,学员们不明白‘盘’是什么意思。”张俊想尽办法解释,做手势、举例子都不行,情急之下她解开自己的头发,再现场盘起自己的头发。学员们这才恍然大悟。

刘桂芳老师是教授“现代汉语”课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刘老师在学员来校之前就查阅了大量关于维、汉语言学习难点的资料书,并根据资料和学员特点进行了针对性教学。“维族语言声调差别不大,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多学员都无法正确掌握声调发声,尤其是第二声调。”她要求学员每天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或者经常与汉族同学交流。一个学期下来,学员们在语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老师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逐渐提高,汉语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去年7月,所有学员参加了MHK水平测试,通过率高达70% ,这对汉语学习环境和接受度相对较弱的南疆学员而言是非常不易的。尚未通过MHK考试的学员,文学院又组织小班对他们进行了强化培训,确保他们能通过寒假的MHK水平测试。

师生情、校友情,铸就汉维真情

学员们马上就要返疆了。提起学校,他们心中满是不舍,因为这里不仅有像朋友一样的老师,还有关心他们的汉族同学。“刚来时,一分一秒都不想待在这里,但现在却不想走,很希望时间可以过得慢一点。”布威奥热姆依依不舍地说。

她特别想跟班主任王业明说声“谢谢”。“他是我最难忘的人,也是我最大的榜样。”刚来安庆不到10天,布威奥热姆就因肾结石发作住进了医院。因为孤身一人在外,加之语言不通,一开始她的情绪十分消沉。王业明老师一直像家人一样为她张罗。安排床位、排队挂号、科室检查、开药拿药,王老师一直为她跑上跑下。“那时候真的很感动。王老师责任心特别强,是我从来没遇到过的。对我来说,他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

在所有的授课老师中,张俊是和学员们关系最好的老师之一。她是学员们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是可以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张俊和学员们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结下了可以相互信赖的友谊。新疆学员的名字大都长而拗口,但张俊却能一一记住,学员们对此感到很吃惊,也很敬佩。即使寒暑假回到新疆,学员们依旧会和张俊保持联系,经常通话聊天,向她倾诉自己的心事。

前年夏天,阿不来提在家乡不幸遭遇车祸,慌乱中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拨通了张俊老师的电话。电话中张俊一边安慰他,一边告诉他该做些什么。阿不来提慢慢镇定下来,冷静地进行了处理,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相隔这么远,出了事情他们还会想到向我求助,这是对我的充分信任。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是我最开心的事。”张俊说。

课余时间里,他们会邀请张俊老师一起逛街、出去游玩。他们说:“跟老师一起很安全!”过维族最盛大的古尔邦节时,他们也邀请张俊老师参加,还特意将传统的特色拜年习俗拍照发送给老师。“我觉得这不仅是师生关系,我们和她更像朋友。”布依阿夏木腼腆地说。

除了任课老师,文学院帮扶小组的同学们是新疆学员们在生活与学习上最大的帮手。汉语言文学10(2)班的黄云涛同学“一对一”的帮扶对象是阿卜杜力瓦日斯•阿卜杜喀迪尔,黄云涛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修改作文,练习普通话,还抽空在晚自习辅导他写作业。无论阿卜杜力瓦日斯什么时间遇到了困难,只要告诉黄云涛,他总是尽力帮助。新疆班里许多同学爱打排球,黄云涛也想学。阿卜杜力瓦日斯就成了黄云涛的专项指导老师,耐心教他打排球。阿卜杜力瓦日斯笑言:“你是我的汉语老师,而我是你的排球教练。”

维族辅导员阿依努尔很乐于见到汉维同学互帮互助的场景。“学员们想要逛街游玩,有汉族同学的陪伴我也放心。我们都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汉族、维族没有区别。”阿依努尔说,两年间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十分照顾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很温暖。

通力协作,做好学习生活的各类保障

为保障新疆班的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新疆班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何小祥、院长朱士群亲任组长,副院长闵永新担任常务副组长。继续教育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后勤保障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文学院具体承担培训任务,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疆班领队罗亚玲是新疆学员和学校、老师沟通的桥梁。

本着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学校特地为他们新建了清真食堂。对他们将要学习的教室、语音室进行了改造,安排了条件最好的学生宿舍。

在两年的时间里,学校为学员们隆重庆祝了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古尔邦节,校党委书记何小祥、院长朱士群、副院长闵永新等校领导与学员们共度佳节,并为他们送上节日礼物。前年暑假,副院长闵永新、文学院院长方锡球等领导专程前往和田地区皮山县开展教育考察,深入调研了和田地区学生入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为了做好培训工作,在新疆学员到来之前,文学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维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就新疆班入学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工作等进行了周密部署。“文学院制定出6套方案,内容涉及安全、学习、生活、文化认同等6个方面。”文学院院长方锡球说。在培训进行中,他们又根据实际情况对这六套方案进行了调整、改进,确保学员们的学习与生活顺利进行。两年里,文学院共组织了5次实践考察,多次组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同时,文学院积极鼓励学员参加校运动会及各学院的文艺晚会,促进学员们快速融入汉语环境。“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必须高质量完成这个任务。”方锡球院长说。

在教学安排上,文学院结合调研结果,同时根据新疆学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特点,将新疆班课程体系分为3大模块,分别为汉语课程模块、中华文化课程模块和实践考察模块。除了汉语语言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文学院特别注重学员们中华文化的学习和培养,让他们更加了解祖国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在实践中,学院摸索出“一对一帮扶”、“一对二帮扶”的课外培养模式。

新疆班培训的第四个学期为教学实习期。根据安排和联系,他们分别进入宜秀区大龙山中学、大龙山中心小学、永林小学和花苑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他们的教学试讲得到宜秀区教育局领导和实习学校任课老师的高度认可。

“汉族离不开维族,维族也离不开汉族。”这是方锡球院长在新疆班两年培训中产生的感想。对于培训成果,他感到比较满意:“可以说,我们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学员们的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更加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为民族教育发展的骨干、民族团结的典范、新疆建设的栋梁。”(学生记者 周媛媛 姚远)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