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汪小钰等同学的作品《流域表土营养盐空间分布及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基于巢湖周边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的调查》,荣获“全国累进创新金奖”。
该奖为大赛首次设立,全国仅15件。我校是安徽省唯一获得此奖项的高校。
何为“累进创新”奖?一个普通的地方高校何以能荣膺该奖?
立足主体,在前人基础上追求创新
“累进创新奖”为本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首次设立,同时新设的还有“交叉创新奖”,目的为了鼓励高校对参赛项目的持续支持和培育,推进研究深度与广度,力争产生一批质量高、影响大、育人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术作品。 在导向和机制上,开始由短期竞赛向长期创新转变,由重参赛作品向重学生素质转变,由单一学校向多元社会转变。
2008年,资源环境学院陈书琴老师开始接触《流域表土营养盐空间分布及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这个选题。当时,他带着2006级学生去巢湖采样,共采回500公斤泥土,回校后进行研究,形成了该选题的雏形。随后几年,他又陆续带领学生前去进行污染源调查,不断补充样本,追踪巢湖这几年的变化。
2012年10月,汪小钰、方贵银等同学接到这个选题,“前几届学生打下的基础已经很好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加。”队长汪小钰说。作品的取样指标从最初的64个增加到255个,扩大了近4倍,数据更加精确。
研究采用了更加科学先进的软件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对其他关于水和湖泊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做这样的选题研究,对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巢湖的水质及土壤的污染及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方贵银说。
扎根实验室,在冷板凳中追求真知
任何课题研究,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还要细心和耐力。方贵银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接触“流域表土营养盐空间分布及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这个课题的。除了日常的上课时间外,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呆在实验室。实验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还要特别细心。一个小小的细节错误,就会使实验结果差之千里。在测全氮的消煮实验中,他们必须在酒精灯旁呆好几个小时,观察实验变化,一刻都不能离开。“每次最痛苦的就是在实验室呆了5、6个小时,你还不知道有没有结果。”方贵银笑着说。
除了做实验,小组成员还要跟着老师去进行实地调研。大家一起去巢湖周边,采集土壤,分类装袋,带回学校。每一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十分繁琐,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图样采集、实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每一项工作对同学们都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数据分析,要使用一些更加先进的制图和数据处理软件。有些队员对这些从未接触过,但是她们不怕困难,从零开始学习,上网查资料,看视频。花一两个星期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去学习。“这些软件都是做课题时必备的,你不会,当然要自己去学习了。”方贵银说。
依靠集体,在马拉松式的长跑中接力
“我们能够得奖,正是由于学长学姐打下的坚实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队长汪小钰说。
不急功近利,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也不是为了拿奖而做研究,而是通过接力、积累,将研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最初研究这个项目的同学并没有获奖,但是他们打下的基础很重要,这看起来像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对他们自己也是一次锻炼。所以我们很强调团队的连贯性,让老生带新生,把项目传递下去。”陈书琴老师说。
资源环境学院一直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了良好环境。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从大一开始,就安排几个学生跟着一个老师后面做实验。学生主动找老师,老师乐意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多花时间研究实验。学院开有环境科学讨论课,在课上,他们会就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除此之外,学生还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今年暑期,学院有7名同学组成湿地探水小组,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采集了安庆市沿江的白荡湖、菜子湖、石门湖三个湖泊的水样和泥样。“多参加实践活动,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方贵银说。
正是这样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良好的实践平台,资源环境学院的学生多次在省内和国内的比赛中获得优越的成绩。
“参加挑战杯,得奖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对以后的考研和找工作提供帮助。我们和清华、北大这样全国一流的高校在一起比赛,并且获得很好的名次和奖项,对学生自信心上有很大的激励,只要肯踏实、肯努力,我们也不比别人差。”陈书琴老师说。(学生记者 胡小玲 王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