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庆师范学院,没有哪个学院的晚会能每年一届,至今已满30年。在安庆师范学院,没有学生不知道文学院的“五月花”,他们都希望能看上一场,但总是感叹“一票难求”。这,就是“五月花”的魅力。
卅载五月花盛开 万千学子梦萦怀
文学院第三十届“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盛大举行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勤奋、敬业、谨慎、诚信……”悲恸高亢的诵别,声震山河,这是精品话剧《立秋》的最后一幕。《立秋》演绎的了民国初年立秋前后,时局动荡,丰德票号总经理不能顺应形势改办银行,以致票号面临破产。在关键时刻,老太太拿出家族十三代攒下的家底——六十万两黄金维护家族诚信,并使票号获得新生。故事的结尾,老太太气尽而亡,众人悲痛地诵读祖训。
整场演出,全体演员都沉浸其中,神情、语气无不火候到位。倾诉之处感人肺腑,激荡之处震撼人心。话剧演出一结束,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5月23日晚7点30分,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第三十届“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在龙山校区音乐厅盛大举行。台上巨大的红色条幅下,彩灯悬挂,彩球锦簇,大红的中国结挂在校徽两侧,格外显眼的“五月花”晚会的标志悬在舞台正中央。校党委书记何小祥、院长朱士群以及时新中、殷红、闵永新、汪时珍等校领导观看了晚会,与五百余名学生一起为三十岁的“五月花”庆生,共同见证这朵奇葩的再次绽放……
演绎文字,多样节目精彩纷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宛转悠扬的旋律,耳熟能详的诗句,一群书童装扮的舞蹈演员们,身着火红的纱裙,手舞灵动的彩扇。整齐优雅、刚柔并济的开场舞立刻将现场带入“文”气十足的氛围,这是属于文学的风采,这是属于我们青春的舞台。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饱含深情的女生小合唱、动感十足的街舞《shining第二季》、韵味悠扬的民乐《彩云追月》等节目各有亮点。幽默的风趣的三人相声《占座趣事》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不仅形式上富于变化,而且取材也很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婀娜优雅的古典舞《身于云水》以梦幻的舞台效果和曼妙的舞姿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我们班同学六点多就来这边排队了,由于人数限制,好多同学都没法来,看完晚会,觉得不虚此行,真可以说是一场视觉享受!”
“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我在深沉的土地上,听见太阳的歌唱……青藏高原伟岸,黄土高坡卓然,群峰腾跃,平原浩荡……我的手指划过龟骨上甲骨文的脉络,我的衣袂沾上《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之水……”铿锵有力的话语,慷慨激昂的曲调,诉说着华夏千年的历史,歌颂着民族不屈的精神。十几个演员整齐的队形,响亮的呐喊,洗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觉得‘五月花’和我们学院的晚会相比在专业水平上不相上下,但浓郁的文学气息更突出了文学院的特色,震撼的朗诵,诙谐的相声等等,演出了语言魅力,可以说把语言文字演‘活’了。”音乐学院09级钢琴专业的盛圣告诉记者。
精益求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扇舞《床前明月光》,演员们动作整齐划一,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感觉。”资源与环境学院10级旅游管理的李悟说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舞蹈背后离不开的是演员们艰辛的付出。“今年的舞蹈排练任务很重,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要排练,几乎没有休息日” 作为晚会的舞蹈总负责人,文学院新闻学09(2)班的周雪晴除了要指导和编排三支舞蹈,还需要亲自挑选服装道具等,“虽然有很多困难,像有些同学因为练舞而受伤,身上很多淤青已是常事,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节奏都会修改很多次,有人也曾想要放弃,但是当看到同伴尽心尽力地投入时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我们从寒假时就开始考虑剧本问题,后来修改更换了很多次,最终确定了这个历史剧,剧中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又逢‘五月花’三十年,与其历史底蕴相契合。这是我第三次参与‘五月花’的编剧,从中学到了许多创作的专业知识。”黄梅戏08级编导专业的应莹,是话剧《立秋》的编剧。来自文学院对外汉语09(1)班的话剧演员薛超也说道:“‘五月花’可以说是我们学校最有影响的晚会,能登上这个舞台让我很自豪,它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演出中与剧组每个人相互协调,相互帮助,让我更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两年来,我已经对它有了感情,如果可以,明年还会继续参加”。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台前幕后和为之艰辛付出的人们,才有了“五月花”三十年的辉煌。三十年是很漫长的,像“五月花”这样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没有间断过的晚会更是罕见,由此可见五月花的内在价值。“‘五月花’的举办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组织、编排和演出的机会和平台,使同学们在踏入社会前拥有一次很有价值的锻炼和一个全方位的提高”文学院团总支邹斌老师在谈及举办晚会目的时说。
凸显精神,莘莘学子不断追求
整场晚会在一曲《仰望星空》中落下了帷幕,意犹未尽的何小祥书记表示:“这次晚会体现了文学特色,晚会节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多样性。将大学生内在的追求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朱士群院长也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
风雨三十载,辉煌也承载了三十载,五月花就如同一颗朱砂痣,同样深深印刻在那些老‘五月花’人的心头,是一道永远解不开的情结。为此,记者特意电话采访了两位老“五月花” 人。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方亮爽快对记者说:“我是2002年毕业的,曾经主持过四届‘五月花’,这个舞台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大四最后一次,结束时我不停地在灯光下挥手,青春永远有一部分留在这里,永不磨灭。四年的锻炼让我增强了自信和能力,最后我也选择了主持这个行业,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五月花’会越办越好。”
同样在“五月花”的舞台上站了三年的张燏是我校2003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央电视台,他感叹:“‘五月花’三十年了,真不容易!参与的那几年,我们的搭档都全身心的投入,相互帮助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在提高我们的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希望再过三十年,文学院‘五月花’依然绽放。
三十年风雨征程,三十年岁月流金。对于所有的演职人员来说,那不是简单的坚持,而是一份坚守,一份精神坚守。党委委员、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方锡球教授已经陪伴“五月花”走过了16个年头,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经常到省里开会,兄弟院校的老师总是提起‘五月花’,这说明我们晚会得到了大家的喜爱。现在的‘五月花’已经是一个综合性晚会,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试验田、实践地,着重体现我们专业特色,展现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才气。”方院长还说到,“晚会的所有演职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学生们崇尚创新协作,坚持自主独立意识,具有求真浪漫情怀,这些都是三十届‘五月花人’所凸显的。”
“创新协作 自主独立 求真浪漫”这就是三十年无数人所追求和坚守的“五月花”精神!它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个文学院的学子,也成为他们情系母校的一个特别情结 …… (文/学生记者 刘越越 张曼琳 王倩倩 朱芳芳 刘磊 图/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