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暑期“三下乡”:将最真挚的情感和服务送给群众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3-10-31
分享到:

闷热狭小的房间里,两位志愿者半躬着身子,将一个个零件进行组装。额头、鼻尖上密集地挂着黄豆大的汗珠,整个上衣湿湿地黏在后背上。

这是几名安庆师范学院“彩虹人生”公益服务队的志愿者,正冒着酷暑为失独老人安装电扇。

这样的场景,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每天都在发生,他们为失独老人送温暖、为乡村绘制墙绘、支教留守儿童、宣传环保……他们默默挥洒汗水,带着最真挚的情感,为基层群众送上最贴心的服务。

从7月3日起,学校精心组建了100支重点实践调研团队,其中国家级综合团队1支、国家级公益专项团队5支、省级团队14支、校级重点团队26支,3000多名大学生紧紧围绕“实践激扬青春志 奋斗成就中国梦”的主题,奔赴安庆市周边城市和乡村,开展了践行“群众路线”“为基层送服务、向群众求意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就是想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7月12日,中午1时30分,室外气温39摄氏度,骄阳似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和半个多小时徒步行走,“彩虹人生”公益服务队的志愿者赶到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的大枫村,为袁老和林老这对失独老人送上并安装了一台落地扇。

低矮破损的瓦房,简陋陈旧的家具,裂缝斑驳的墙壁,这就是两位老人的居住环境。66岁的袁老和68岁的林老是一对重组夫妻,唯一的女儿因意外丧生,二人无人赡养,只能靠政府的补助勉强度日,生活十分拮据,仅有的一台吊扇已经用了将近三十年。

“彩虹人生”公益服务队的9名队员用了9天时间,走访了安庆市迎江区、大观区和宜秀区的79户108位农村失独老人,了解到很多失独老人家中缺少电风扇或电风扇已老化。他们开始多方寻求社会资源,希望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善。最终,在安徽省社会工作协会和安庆市宜秀区民政局的帮助下,他们为老人们筹得16台落地扇。之后,队员们又挨家挨户地把风扇送到亟需的老人家里,为他们安装,教他们使用。

“这些失独老人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变得封闭敏感,不太愿意与外界交流,别人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触及他们的伤痛。” “彩虹人生”公益服务队的负责人沙维进同学说,“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经过反复斟酌,并且一定会把自己的情绪调试到最佳状态,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们。”

沙维进是人文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0级的一名学生。 “我们去失独老人家里走访时,一位老人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害怕的就是过节,一听到别人家的鞭炮声,就有想自杀的冲动。’这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说着,沙维进的眼圈红了起来。

为了帮助老人缓解压抑,摆脱孤独,从小生活圈走出来,服务队启动了“同伴互助计划”,为失独老人们举行了一场歌唱比赛,又组织了失独老人家庭聚会,让这些同病相怜的老人们彼此安慰开导,相互取暖。

“就是想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是沙维进反复重复的一句话,“即使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和农活,甚至聊天,我们都希望能给失独老人的生活带去一些改善。”

通过走访,队员们了解到,很多失独老人居住的房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破烂不堪,甚至已经成为危房。于是他们又奔走于村委会、乡民政所、国土资源所和城镇建设办等政府部门,为失独老人们争取修缮房屋的资金。

“这些墙绘对乡村的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寇准罢宴、扇枕温席、卧薪尝胆等一系列古人故事呈现在墙壁上,栩栩如生,传达出节俭、孝悌、自强等中华传统美德。

“美丽乡村,彩绘实践”服务队以“绘就美好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在“三下乡”期间,为安庆市宜秀区杨亭村和十里铺小学绘制了大小30多幅墙体彩绘,内容主要为中华传统美德或当地田园风光,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墙绘对乡村的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它所包含的意义,对村民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杨亭村党支部的丁书记说。

烈日、人字梯、画笔、颜料是队员们每天的忠实伴侣,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甚至会因为村委会与村民沟通上的不到位,遇到部分村民的误解。“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村民拿着锄头赶我们。我第一反应很害怕,就跑开了。” 储嘉军说,“他们可能也是对我们的工作不够了解吧。虽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队员们会有挫败感,但还是尽量地跟他们沟通、解释,争取他们的理解 。”服务队的领队王宗海说。

从绘画方案的制定、修改,再到最后的实施,队员们一起探讨协作,克服天气炎热、工具不齐全等的困难,完成了所有的彩绘,也赢得了杨亭村村民的认可。“特别满意,画得好,写得好,这些大学生很辛苦。”村里的一位老大爷向美术学院的同学们竖起了大拇指。“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村民不仅会借给我们工具,还会烧开水给我们喝。”志愿者孙阿园说。

在烈日下每天举着画笔站在梯子上绘画,对志愿者的身体和意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当我们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心里的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我们实实在在为村民们做了一些事情,这让我们感到很开心。” 储嘉军说。

志愿者们凭着这份不怕吃苦的精神,用才华为建设美好乡村贡献了力量,用行动向群众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没有被困难打垮,反而学会苦中作乐”

甲板上,一位穿着黄色救生衣的志愿者,用力地把一条蓝色的绳子甩进湖中,绳子上系着专门用来采集泥样的采泥器。7月11日上午,湿地探水小组的成员们正在白荡湖上采集样本,为测试安庆沿江湿地的水质情况作准备。

“我们坐在白荡湖的汽艇上,由当地的船员开船,汽艇急驰在湖面上,尽管骄阳似火,但湖面上的景色和微风让人十分惬意。”姚静波同学描述着他们在船上看见的景色。

在安庆沿江湖泊湿地污染这类课题上,资源环境学院此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调研成果。在此基础上,“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成立了湿地探水小组,希望能够对沿江湿地水质情况作更加全面的调查研究。

“最大的困难就是找路和联系船家。”由于湿地探水小组去采样的三个湖泊地理位置偏远,组员们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走了不少弯路。很多村民不了解他们的情况,也不愿意开船搭载他们去湖中采样。“我们和村民聊天,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情况,渐渐地开始有人肯帮我们,或者给我们介绍船家。”

由于天气炎热,路途遥远,还要不停换车,队员们在调研中吃了不少苦。“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们采集菜子湖的样本,由于地点偏僻,找不到车,我们四个人顶着大太阳,走了七八公里的山路,才遇到一个村民,为我们指了路。”姚静波说。

“有好几次,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路了,但这时候回到原地,大家又觉得不甘心。我们就一直往前,一直走,一直走,去碰碰运气。经历了很多挫折,我们都没有被困难打垮,反而学会了苦中作乐。” 队员们同舟共济,一起经历磨炼,相互促进成长。

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学会了使用采泥器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预处理,把平时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增长了才干。

湿地探水小组的7名成员,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采集了安庆市沿江的白荡湖、菜子湖、石门湖三个湖泊的水样和泥样。他们通过对样本的测试,来了解湿地的的水质情况,得出的结果将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为治理湿地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

为期半个多月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学校数千名参加“三下乡”的学生,没有坐在舒适的空调房里,而是四处奔波,为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基层群众送去清凉,送去服务。同时,他们也在基层奔走中得到了锻炼,收获了成长。

“课本知识毕竟是理论层面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理解,甚至对其进行升华。我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懂得了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黄晓梅是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11级的一名学生,她在为留守儿童上英语课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对英语口语学习缺乏兴趣,便采用了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增加口语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

“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失独老人,必须要整合部分社会资源,对他们进行援助。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与政府部门或一些公益组织打交道,比如找社区、村委会、乡政府等开证明、盖公章……这些都挺锻炼人的。” “彩虹人生”公益服务队的队长沙维进认为,自己在和政府或群众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也学会了一些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团队内部比较松散,会出现开会迟到、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服务对象的情况。我们根据实践,经过一步步摸索,制定出一整套的制度规范,让我们的队员做事有章可循。”“相约‘中国梦’,关爱成长”服务实践队的领队周文翔,为了加强团队建设,协调内部关系,提高队员之间合作的默契度,制定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并且根据队员们的特长进行了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了帮扶效率和帮扶质量。

在整个暑期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把平时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他们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队员们一起协作,共同经历挫折,解决困难,相互鼓励,更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只有当你陷入困境,甚至可能是绝境,你才会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湿地探水小组的组长姚静波说。

“虽然很苦很累,却从未想过放弃,因为通过这段时间的磨炼,我意识到,帮助自己的服务对象,不再只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变成了一种责任。”“彩虹人生”公益服务队的成员谢爱民说。(文/学生记者 罗恒 王霜霜 图/范俊)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