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长征胜利80周年】 9名师生历时3月创作新红歌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6-09-30
分享到:

“悬崖壁立千仞,松柏万古长青……啊,井冈……”井冈山作为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了许多极具民歌特色的红歌,然而,你听过《万丈豪情井冈山》吗?今年,安庆师范大学“东方红”实践团队师生10人,历时3月,在赴井冈山调研基础上,创作了原创红歌《万丈豪情井冈山》。

起点:在青少年团体中传播红歌文化

6月中旬,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联合举办的第七期“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季专项行动通知下达,安庆师范大学“东方红”暑期实践团队以“井冈山红色歌谣的采集与整理”为课题着手调研。

“一方面,采集和整理井冈山红歌的调研每年都有人做,仅采集和整理缺乏新意,另一方面,采集和整理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能使红歌作品更具有传承性,也能够提升项目的成效。”考虑到两方面的内容,团队指导老师汪小林老师建议团队成员改编红歌,创作红歌。

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红色歌谣理论研究学者众多,而红歌在当代文化市场,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市场,却没有很好地落地生根。如何让红歌的曲风、歌词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成了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关注的焦点。

过程:师生9人,历时3月,多次修改出成品

早在7月中旬,为更好地了解红歌传播现状,团队成员已分组前往赣南、赣北调研,为井冈山调研及红歌创作打下基础。

7月14日,团队成员、文学院学生沐敏丽开始了红歌的歌词创作,“圣地的苞谷播撒革命的金种,军民鱼水情深更换了环宇苍穹……”如何使歌词既有红色歌谣的特色,又符合当代的时代特色呢?沐敏丽将歌词的雏形创作出来后,汪小林老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为了提升歌词的文学水平,团队还将歌词交给了文学院副院长叶当前教授再次修改。

同时,团内的音乐学院学生也已定下歌曲的旋律线,只待前往井冈山后进行调研实地,然后创作原创红歌成品。

8月14日,团队顺利抵达井冈山,开始了为期9天的调研。“尽管前期已经有了基本的旋律线,但是编曲、录音、混音都是在井冈山完成的。创作的过程还是不容易的,条件艰苦。”团队作曲成员张松旭表示。

为了使歌曲的整体效果更佳,8月22日,从井冈山返校后,团队成员在录音棚中重新录制了歌曲,并邀请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刘燕、团委书记鲍硕来、专业老师王鹏提出指导意见。

汪小林老师表示:“整首歌从开始到成型,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实属不易。”

创意:“三修”、校训、中国梦,进行曲曲风显时代

据汪小林介绍,了解红色文化不难,但将红色文化用现代方式展现出来,且让青少年易于接受,则相对困难,“毕竟红色歌曲的故有旋律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区别蛮大。”

考虑到诸多因素,团队决定在曲风上采用进行曲,并且采用合唱的形式,将红色歌曲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

在歌词创作方面,团队成员一方面不忘历史,在歌词中展现红军事迹,另一方面,结合“新青年、中国梦”等当代热点,同时还将本校的“三修”理念和“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校训加入到歌词当中。

《万丈豪情井冈山》的整个创作过程前后历时3个月。汪小林表示,团队此行收获很大,团队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有明显提高,“东方红”团队被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评为“优秀团队”。

在这次创作的基础上,团队成立了“红色旋律工作室”,并申报安徽省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一步加大创作力度,希望能够使红色文化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承。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校级评审,被推荐参加省级评审。(学生记者 罗嘉珍)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