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高炉家”奖学金,还曾获得校园“精神文明奖”,被评为“感动校园十佳青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的调研报告荣获省级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校级一等奖。他还担任了班长、政法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汇爱”志愿服务队总负责人等学生职务。
他就是政法学院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专业2010级的学生——桑坤。
在困境中坚持,永远不放弃梦想
桑坤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庭经济一直不宽裕。他和妹妹两人都在读大学,却只有父亲一人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因身体不好在家务农,同时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家庭的重负让他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显得稳重老成。家里每逢农忙“双抢”时,他干活总是卖力积极,有时还要为父母做饭,村里人都夸他乖巧懂事。“那时心里就想尽快完成农活,好使父母少辛苦些。”
当时,村里很多同龄孩子小学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过年回来便向他炫耀诱惑他放弃学业,他也曾想过放弃。“数理化怎么都学不通,我知道我是只笨鸟,我也相信勤能补拙,但那时我真的有点想退缩了。”每每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妈妈对他的鼓励:“一定要坚持念书。”他打定主意,一定要考上高中,不走辍学孩子的老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桑坤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当地的全省重点高中。
高中的竞争比初中还要激烈,压力很大。每天的晚自习上到10点,放学后,教室熄灯了他就去食堂继续看书。食堂熄灯后就回寝室继续看,寝室也熄灯了就捧着书到走廊里,借着微弱的走廊灯光看。执着、踏实、专一是他的座右铭,他希望用时间与勤奋来弥补差距。
上苍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如愿考上了大学,来到了安庆师范学院。拿到通知书他知道,即将开始的是一场和本村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梦想之旅。
由于家庭经济紧张,桑坤不得不靠助学贷款上大学。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从不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通过学校勤工助学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并利用寒暑假来挣取生活费。
大二时桑坤在学校图书馆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岗位,每周他都按时去整理图书。他所在的是文学借阅室,图书流动频繁,每次去的时候周转架上都是满满的图书等待整理归架。但是桑坤从来没有抱怨过,细心按照管理老师的要求把图书整理得整整齐齐。“我想这不单单是一项能够赚取生活费的工作,更能够服务全校同学。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工作,也就不会在意工作的繁琐劳累了。”桑坤说。
大二是桑坤最忙最累的时候。这一学年,他每周要上35节课,还要担起政法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汇爱”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以及班长的重任,除此以外,他还兼职做了两份工作,常常从早晨忙碌至深夜。即使如此,他也从不喊累。因为他有梦,他要努力念完大学,走出狭小的乡村。
创新学生工作,积极投身专业实践
虽然各种工作让桑坤忙得团团转,但是他从未落下专业学习。“学习是学生的本分,这点必须做到。”桑坤说他从不逃课,每次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课后还经常和老师交流问题。较多的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占用了他很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但他从来没有怨言,而是努力挤出休息和娱乐时间来保证学习,同时还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
除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强。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以及专业实践中,他也勇于争先,争做表率。
桑坤遇事爱琢磨。一件事怎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期间,他就琢磨起采用新型的pop字体绘制宣传海报。上网找教程、带着部员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员们终于掌握了这一技能。这个创意也使政法学院学生会宣传部获得了学院团总支的表彰,被评为“优秀部门”。
在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后,他开始考虑学生会的学风建设问题。学生中总是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学生会里工作的学生四六级肯定过不了,考研肯定考不上。为了扭转同学们对学生会的这一刻板印象,提高成员们的学习热情,他协同各年级班委一起探讨,先后组织实施了政法学院学生会“精英计划”和“读书分享与品格砥砺计划”。他也以身作则坚持自习、从不逃课、 多次获得奖学金,可谓品学兼优。渐渐地,在学院里,同学们对学生会成员开始刮目相看。
作为一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桑坤深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桑坤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
2012年7月,他参加了安庆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担任2010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调研队队长,并提交了调研报告。2012年9月,结合专业实际的调研成果《农民组织化:培养新农村建设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以六安市木南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例》荣获了学校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所在团队获得“三下乡优秀团队”称号,今年3月调研报告荣获省级三等奖。
深入农村实地调研后桑坤发现,眼下的中国农村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他撰写了论文《培养新农村建设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以六安市木南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例》。在政法学院原院长张洪波教授以及檀传杰副教授的指导下,论文发表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
甘于服务,热心校园公益活动
桑坤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自立自强的同时,感恩回报帮助过他的人,通过志愿服务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在所有的学生工作里,他付出最多时间和汗水的,就是“汇爱”志愿服务队——服务脑瘫患儿。
每当周末轮到桑坤去服务时,他一定早早地起床来到脑瘫患儿家里,风雨无阻。一次,他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在脑瘫患儿金雨辰家服务时,孩子突然要小便。但小雨辰行动不便,小便都要使用夜壶。他们就一个人扶着雨辰、一个人拿着夜壶让小雨辰方便。尿液不小心洒到了桑坤的手上,他没有表现出讨厌的神色而是继续服务。雨辰的父母看到这一幕很是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点融化了家长心底的坚冰,用爱心让家长们接受他们。
成为“汇爱”负责人后,他带领着“汇爱”团队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校园踏青活动、“汇聚爱心﹒春色游园”活动等,带领脑瘫患儿们走到户外拥抱自然。这些孩子因为行动不便长期待在室内,心情往往会抑郁烦躁。来到开阔的环境中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保持乐观的心态。
桑坤和志愿者们用爱心帮助这些孩子们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与脑瘫患儿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孩子们经常和他打电话聊天。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做好事。“始终如一地去奉献自己”,桑坤觉得这才是真正志愿服务。从大一到大四,他一直和服务过的孩子们保持联系。这几年的志愿活动也让他成长了许多,让他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如何去奉献,学会了如何做人。
“汇爱”志愿服务队是安庆市优秀的服务团体,是安庆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还是安徽省江淮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典型,桑坤本人也被学校授予“精神文明奖”。“汇爱”的事迹受到《安庆日报》、安庆电视台、《安徽日报》、中国文明网等各类媒体的广泛报道,树立了当代大学生的置身公益志愿服务的良好形象。
在工作学习之余,桑坤也很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丰富并提升自己。经过四年的专业知识和两次深入农村实地调研,他对农村建设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未来,他想继续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工作,目前他正在备战2014年的研究生考试,选择的是农村社会学专业。
桑坤说:“我来自农村,既然学了这个专业,我就想用自己的能力回报我的故乡,也希望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农民。”(学生记者: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