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媒体师大

安庆日报:刘张龙:最美青春在雪域高原绽放

发布单位: 发布日期:2024-01-18
分享到:

2004年,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80后”青年刘张龙来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中学,成为了一名思政老师,直到2023年秋才回到家乡宿松县,在宿松县第二中学继续任教。

从长江之滨的安庆,到雪域之巅的措美,援藏的19年里,刘张龙创新思政课教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还荣获教育部“全国十佳优秀援教教师”称号。

热血奔赴

1月12日,在宿松二中记者见到了刘张龙。他身材瘦小,双鬓微白,双目却炯炯有神。与记者交谈的间隙,他从口袋里掏出药瓶吃了两粒药,随后解释道;“西藏待太久了,回到低海拔地区反而不适应,常觉呼吸不畅。”

2004年,安徽省决定选派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口支援西藏山南教育,充实西藏基层教师队伍。刘张龙得知消息后,踊跃报名,并顺利通过组织遴选。

“从安庆到措美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大巴、火车来回换,下车的时候,腿脚已经没有知觉了。”刘张龙回忆道。

措美县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平均海拔4170米,年平均气温8.2℃。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不足200米的大街,生活设施落后,条件艰苦。

“当时住在铁皮房集体宿舍里,老鼠到处跑。经常停电,网络不通,有一次连续停电了42天。”刘张龙回忆道。

在雪域高原,刘张龙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艰苦,还要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援藏期间,他经历了38次严重的高原反应。2007年,山南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发现,刘张龙心肺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上级部门得知后,于2008年把他调入海拔较低、条件稍好的山南第二高中任教。

“推开教室门,看到孩子们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充满好奇,我更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刘张龙说。

融入扎根

措美县地处偏远,人们大多以放牧为生,很多家庭几代人从未走出山区。

“我带的初三,临近中考的关键时期,一百多个学生却总是到不齐。”刘张龙回忆,“孩子们读书的意愿很强烈,家长却不以为然,希望孩子回家放羊、干农活,补贴家用。”他便和当地村干一起一家一家走访,劝说家长让孩子回到学校读书。这样的经历让刘张龙深刻感受到,教育是“拔穷根”、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教学中,刘张龙结合实际,把西藏的风土人情、学生身边的英雄人物等鲜活事例纳入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信念。凭借过硬的专业功底,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仅凭一门思政课就将每位学生的总成绩提高20分以上,他还荣获西藏自治区第五届思想政治课优质课大赛二等奖。2005年6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近几年,和不少学生联系上了,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次仁加措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母校措美县中学任教;桑旦平措成为了一名公务员;索朗央金考入了西南民族大学。要说荣誉,这才是我的荣誉。”刘张龙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他与学生的聊天记录,“老师,谢谢您,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是学生们说的最多的话。

初心无悔

19年的援藏生涯,刘张龙也见证了西藏的巨变:

进藏之路由一个星期辗转换乘,缩短至4个小时的飞机;

家家户户接上了网、用上了水电,屋舍翻新、产业兴旺;

小娃娃们说着流利的汉语走进明亮整洁的教室,认真读书……

这19年来,刘张龙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2016年和2020年,刘张龙父母先后因病离世。但由于路途遥远,他没来得及见到双亲最后一面。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风霜的不惑之年,刘张龙把青春全部奉献给了西藏的教育事业。

“后悔吗?”回忆起第一年中考结束后,100多名学生一个接一个过来拥抱他,对他诉说感谢,刘张龙眼眶渐湿:“他们有了走出大山、走出藏区的机会,未来将会更广阔。我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之路,他们亦点亮了我的生命。虽有遗憾,但不后悔!”

来源:【安庆日报】http://aqdzb.aqnews.com.cn/epaper/read.do?m=i&iid=11557&eid=140866&sid=654554&idate=1_2024-01-17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