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 聂早早 2025年09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公共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基础。近年来,党和国家致力于筑牢公共安全防线,通过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不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多个领域,各领域风险相互交织、叠加传导。因此,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应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资源分配、政策制定和应急响应,避免碎片化治理。一是全方位统筹。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把握好公共安全内部各种风险与外部风险的关联,构建“一主多分、上下贯通、横向协作、专常结合、扁平指挥”的综合预防应急体系。二是全要素管控。针对“人、地、物、网、事”风险,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治理,立体化建管防治。三是全周期治理。构建覆盖事先防范、事中处置、事后恢复全周期的动态持续机制,实现“预防—应对—恢复”闭环管理。
积极防范新型风险。传统公共安全领域包括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科技革命,信息网络、生物、生态、金融及能源等领域新兴风险凸显,其不确定性、传导性、破坏性带来严峻威胁和挑战。应将治理视野向新型风险扩展、聚焦,将非传统公共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和公共安全大局,前瞻性统筹,系统性防范。加快完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比如,为跨境数据流动、生物技术应用、网联智能驾驶、人工智能伦理等划定安全边界,堵塞风险漏洞。加强相关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防技术研究和高端专业人才培养,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促进多元协同治理。公共安全风险往往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呈现出系统性、交织性、跨界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的资源与能力,构建“风险共担、信息共享、能力互补、行动联动”的治理网络。完善法治保障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多元协同提供行动准则。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和指令畅通。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协商会等制度,让各方在日常和应急时都能有效对话、协同决策。对积极参与并作出贡献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给予荣誉表彰、税收优惠或购买服务等激励,对征用的物资给予合理补偿。加强对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确保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群防群治能力,使协同治理转变为“行动自觉”,最终构建“政府主导有力、市场补充有效、社会参与有序、公众响应有方”的治理共同体。
树立主动预防理念。维护公共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公共安全工作重心由以事件为中心的处置转向以风险为中心的防控,注重源头管理,关口前移。第一,筑牢公共安全基础。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行业末端监管制度,加强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安防设施的物质保障,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更新,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以高质量发展的“硬投入”夯实高水平安全的“厚基座”。第二,抓实风险防控。规范各行业领域的标准化安全规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隐患排查整治、危机干预应急机制,加强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城市生命线工程安检,努力将风险发现在早、控制在小,严防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和极端案事件。第三,严密责任体系。建立涵盖党政领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等多维责任及倒查追责措施在内的闭环链条,明晰权责,倒逼预防工作落地落实。
着力加强科技赋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广泛赋能为提升我国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战略科技支撑。一要智能监测预警。运用先进传感器、高速泛在网、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推动“智慧应急”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提供隐患辅助识别、预警预报自动提醒等智能服务。二要数据驱动决策。强化系统集成,加强数据融合与分析应用,推进公共安全业务、技术、数据的深度融合。决策不能局限于经验判断,而需要依赖强大的数据资源、算力支撑。三要精准高效防控。搭建风险治理平台,实现“一网统管、一图指挥、一键调度、一呼百应”,助力监管的无盲区通达和穿透式到位。普及投用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新装备巡检施救,有效降低治理的难度风险。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安徽日报】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https://szb2.ahnews.com.cn/szb/content/202509/23/c110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