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5日,“青·行知”资源环境学院“文旅锦囊”实践团深入安庆多地,围绕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敬老服务及新式文旅IP打造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深耕农旅基地 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安庆市龙云庄园,在技术员带领下,队员们零距离接触葡萄园、西瓜园及火龙果园,学习种植知识,并亲身参与葡萄套袋、捡烂果等农事操作,沉浸式体验水果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同时,团队通过拍摄主题宣传片,并借助新媒体直播平台,带领网友沉浸式体验田园风光、品鉴生态农特产品。团队成员刘俊丽在烈日下劳作后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口号,今天才真切体会到,它正是需要像这样脚踏实地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难题。”这朴实的感悟,道出了队员们对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的深切认同。

深挖文化资源 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安庆市博物馆,团队沉浸式探访丰富馆藏,通过精心拍摄主题宣传视频,深度解读与安庆地域历史紧密关联的展陈内容,生动展现博物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魅力。队员们不仅用镜头捕捉文化价值,更围绕馆藏资源开展深度访谈同时,与专家、管理者对话,共同探寻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与突破口。这场文化之旅,让队员们对守护城市文脉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保存,而是需要激活、转化与创新,这正是当代青年肩负的时代责任。
怀着无比敬仰之情,实践团走进“两邓故居”。在这里,队员们深切体会邓稼先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团队以镜头为笔,不仅记录故居风貌,更用心捕捉其中流淌的“两弹一星”精神血脉,体悟其厚重的人文价值。同时,队员们围绕故居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方开展深度访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文旅深度融合赋能地方发展的深刻理解与主动思考。队员黄芷萱动情地表示:“如今我站在这里,‘两弹一星’精神不再是遥远的词汇。我们青年一代应当传承这份赤诚,以知识为犁深入乡村沃土,脚踏实地助力乡村振兴。”这看似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全体队员在精神洗礼后的共同心声与行动志向。

深入银龄群体 躬行敬老爱老美德
实践团成员心系老年群体,走进大观区怡康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暖心慰问活动。队员们与老人们亲切交流,倾听心声与故事。养老院洪爷爷紧握队长张鹏的手,语重心长地寄语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朴实而深沉的期望,字字千钧,令队员们动容。同学们郑重承诺,定将洪爷爷的教诲铭记于心,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不仅是一次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实践,更是在青年心中播下了传承与担当的种子。

解读文旅新IP 激活城市融合新动能
实践团聚焦“工业旅游”新式文旅IP,还深入调研了集贤时空。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体验与精心拍摄宣传片,解码这一独特模式,切身感受到工业遗产焕新与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同时,围绕城市新式文旅发展模式、文创产业孵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队员们与管理者展开深度对话,细致梳理发展挑战,共同探寻资源活化与跨界联动的创新路径。同学们深刻领悟到,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实现价值转化——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密码,更是当代青年应当积极投身并贡献智慧的时代课题。

“‘三下乡’实践如一支火炬,照亮了这场以青春为名的旅程。文旅锦囊所装载的,是我们收获的智慧结晶,亦是未来我们馈赠给乡土的青春方案。”团队成员张梓敏在日志中写道。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青春历练,更是我校学子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尝试,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撰稿:张鹏 摄影:黄芷萱 张梓敏 刘俊丽 刘黄宣 罗新周 编辑:江伟 审核:黄建平 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