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学校召开发展规划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专题调研座谈会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10-13
分享到:

10月11日,学校召开发展规划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专题调研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李福华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琼主持会议。

48A84

李福华对近期开展的发展规划与学科专业调整调研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此次调研站位高、起步早、规模大、工作实、推动快,各单位动员深入、准备扎实、群策群力,达到了互学互鉴、协同共进、增强信心的目标,以深度思考精准回应了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时代之问与创新之问,为后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提质升级、编制“十五五”规划等打下坚实基础。

李福华指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75%,产业适配契合度持续增强,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新生录取分数线持续稳步上升,反映出社会对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高度认可与信任不断增强;近年来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3%左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市场的肯定,充分彰显了学校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成效。李福华强调,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仍有空间,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科专业资源整合效能,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明确学科专业群(类)发展趋势,推动学科专业发展与区域需求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围绕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上水平、出特色,李福华要求,要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和优化布局,强化学院学科学者学生统一体意识,实现结构优、基础厚、质量高。大学是知识的“灯塔”。大学的使命是通过高深知识的传承创新,培养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负责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将育人目标贯穿学科专业建设全过程,通过持续的调整确保新体系始终与人才培养需求同频;进一步深化协同联动机制,坚决摒弃“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聚焦“小而精、优而美”的特色发展路径;重点推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服务团队、竞赛团队的深度融合,把“优化结构”作为关键抓手,形成学科专业竞争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才培养多样性、智能型、卓越化。大学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主动对接社会价值取向、精准回应时代发展主题,以清晰的目标导向引领教育教学全方位革新;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探索人才培养多样性路径;建立与自由自主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机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入发展活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科教融汇和产教共生互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大学是经济文化建设的“加油站”。必须遵循知识逻辑、扎根生产实际,让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搭建教师实践锻炼平台,推动更多教师深入产业一线、基层,将真实课题、产业案例、培训成果等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打破空间和思想壁垒与隔阂,构建“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让学校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不懈动力源。要加强对标对表和统筹协同,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实现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坚守定位和特色追求,对标国家政策和导向、指引,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进程;深入调研、民主讨论,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聚焦特色学科专业群(类),使优势学科专业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如期建成应用型特色高水平现代大学。

就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吴琼要求,要深刻认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要深刻理解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大任在肩,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做深做实学科专业建设大规划,提前谋划,科学制定学校“十五五”规划。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及学位点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撰稿:李瑶      摄影:田梦甜      编辑:范龙超      审核:华秀梅 赵丽丽)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